王岐山谈食品**:政策难以落实

分享到:
点击量: 237367 来源: 科技日报

    “你看看,越白的面越不踏实,越亮晶晶的大米也不踏实。”“现在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的问题。”“说实话,我们的工作业绩很大,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很大。以至于这个问题,我有时想起来都觉得没和人民群众、没和消费者讲清楚。”

  这是3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山东代表团上的讲话,没有套话,也不枯燥,此刻副总理的开场白,在对自己双重身份的“调侃”中生动起来,“我的身份作为人大代表来说是审议,但作为国务院的领导成员之一,又是被审议。定位不妥就讲不好。”

  “过瘾啊”,会场上,一位代表对着本报记者感叹,“这位高官说话实在。”而让他感到“*过瘾”的部分,莫过于王岐山对政府工作报告三“不”的理解和解读。

  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一句话概括出所有问题的根源

  “在总理的报告中,我是很注意问题的。所有问题中*要害的是什么呢,就是报告中提到的这句‘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我现在不光是听代表发言,有时看看网上,各种信息对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在充分肯定的情况下提出的很多问题,其根源所在,这一句便能概括。”

  王岐山认为,正因为这三“不”,党和政府提出中国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实际上,三“不”一旦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突出的就是食品**。

  三“不”进入食品领域:滋生食品**问题

  “我举个例子,我们的食品**问题比较突出。大家都在讲民生,政府在抓民生,保民生,这可是*基本的。毕竟,咱温饱问题就一个‘饱’字。就是吃。”

  不过,温饱以后国内层出不穷的食品**问题让政府很头疼。“现在很惭愧啊,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的问题。”

  “你看看,越白的面越不踏实,越亮晶晶的大米也不踏实”。“这个问题讲起来其实都能和前面讲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民心里不平衡,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王岐山又给大家讲了一个总理的故事。

  在河南农村,总理到农民家里做客,老太太捧出来一捧花生,给总理:“你吃,你放心地吃吧,这是我们自己家吃的,我们自个种的。”

  “这种事情已经不新鲜了。”王岐山表示:“我相信了解农村的人都知道北京郊区,郊区农民吃的菜是自己单种的。”

  从顶层到基层的努力:这件事情的解决将是长期的

  “大家说起来,食品**问题好像很玄,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很近。”

  解决这个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没少费脑筋,“现在从党中央到国务院,到各地方,说起这个食品**问题,没有不重视的,没有不知道的。”

  王岐山表示,国务院一直想成立一个**别的小组,专门管理食品**。但开会时发现,副总理们分管的领域与食品**都有着或多或少地联系。“克强同志是分管卫生的,食品药品归他管;良玉同志管农业;德江同志管加工,王岐山的问题就更严重,管工商局、质监局,是管监管监督的,后来就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委员会”。

  顶层设计好了,如何落实?王岐山的无奈在于,“上面我们开会,下面还有个食品办不断地发文件,真正到了基层,到了县或者区,质检还有几个人啊?这些事情真靠监管,就在菜摊上,就在米市里,就在饭馆里。”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可不是笔杆子们随便写的

  从随手拈来的例子中,王岐山点出了它与三“不”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展快,变化大,我们经济发展内涵与外延的问题,我们的速度和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这其中都有矛盾。”为此,王岐山引用成语,“快了的萝卜不洗泥”,形容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的割裂。

  现在在经济发展快的问题上,中国经济已没有问题。但“慢工出细活”,如何在“好”字上做文章?这就是当年中国经济由“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的背景。

  “将两个字的调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长期实践,然后由中央提炼出来的。绝不是笔杆子们随便写的。”王岐山说,首先是结构、质量与效益,“我们要有结构,有了结构得有质量和效益的促进。”

  解决各种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国情决定它将长期困扰

  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有没有时间表?

  “我们通常讲着讲着忘记了一句话”,这句话就是“我国现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就决定了解决各种问题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但在工作中,王岐山发现,就是有个别干部喜欢拍胸脯,承诺许愿拍胸膛,*后却解决不了问题。

  也许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科学发展也不是一件短期的事情,它将贯穿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贯穿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