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提高有赖监管方式改变

分享到:
点击量: 234725 来源: 央视网

  每有恶性食品**事故发生,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一骂厂商利欲熏心二骂监管失职。媒体*新报道的中国食品“**出口,二流内销”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企业追逐利润和食品**事故之间并没有**联系,中国食品有能力既挣到外汇又保证**,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只是“水土”不同罢了。

  “水土”*大的差别在于食品**标准的不同。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当国外指出某种产品可能出现**隐患的时候,当事企业和国内有关部门总是说——这些产品符合“中国标准”。比如*新的雀巢等品牌婴儿食品含有砷、铅等重金属,去年的麦当劳麦乐鸡被发现含两种化学成分。民众很难判定一个标准是否科学,但按常识来看,为什么老外指出有问题而按“中国标准”就没事,是中国人人种特殊,还是“中国标准”特殊?

  食品的**标准确实很难做到**精准客观,一些添加剂适量加入也未必对人体有伤害,但是标准理应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乃至人体适应能力的改变而调整。中国有些食品**标准二三十年不变,则让人莫名惊诧。有专家说原因之一是缺钱,收集数据专业论证,花费往往是企业赞助。如果所述属实,那简直是无法容忍的。中国每年那么多的财政收入,竟然拿不出钱来制定食品**标准?

  若真是政府补助不足,那是有关部门对国民生命健康的重视不够,加大投入就可以解决问题。但事实显然不是这么简单,“中国标准”不是因为缺钱研究而偏低,更可能的原因是——为了挣钱而偏低。近日新华社有报道就指出,有些地方的食品监管是“养鱼执法”,把违法企业当成活期存折,年年去罚款,年年有创收。可以想象,只有“中国标准”偏低,才可以养更多的“鱼”,也才能有更多的收入。

  所以,“中国标准”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监管方式的问题。一些食品**的监管部门,是为了“创收”不是为了保障民众的健康而去执法。在这种思路主导下,自然就没有动力去提高标准。换个角度说,这种监管方式不改变,即使“中国标准”提高了,食品**问题也未必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即使就按照当前偏低的食品**标准,如果全都严格执行,毒奶粉瘦肉精也不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