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标准相差悬殊乃塑化剂事件背后隐患

分享到:
点击量: 229593 来源: 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贾婧

  继三聚氰胺之后,塑化剂又一次对饮品市场形成了巨大打击。日前,有台湾食品专家指出,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1个人喝1杯500毫升掺塑化剂饮料就已经超过单日剂量上限,被称为“30年*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台湾饮品问题的曝出与相关标准的制定有关,台湾检验含塑化剂的容许值为1ppm,而美国饮用水检验限值是0.006ppm,容许限度几乎为0,可以看出,两种标准相差较大,台湾方面所制定的相关标准容许值明显高于美国,这成为塑化剂事件发生的隐患之一。”

  梁铭宣表示,塑化剂事件的严重程度可以从三方面看出:首先是波及地区广。此次涉及塑化剂事件的地区达五大洲至少15个国家和地区;其次,牵连企业多。受牵连的厂商已达200多家超过500个项目,如统一、白兰氏等多个知名品牌也“涉案”在身;第三是污染种类繁多。涉及塑化剂的食品种类包括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胶锭粉类产品和食品添加剂

  “加上塑化剂本身的毒性较强,长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所以被形容成为‘30年*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并不为过。”梁铭宣说。

  而据调查发现,塑化剂并非新生事物,被添加到台湾食品中竟已有数十年历史,如此长时间的使用而从未被查出。对于其中的原因,梁铭宣分析道:“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的食品检测标准缺乏。此次塑化剂事件是由于不法企业以塑化剂代替棕榈油制成起云剂,并作为复配食品添加剂使用而引起的食品**问题。在生产标准上,对复配食品添加剂的相关规范不明,另外,即使单个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是**的,但是混合后是否有害也无准确的界定标准。”

  除此之外,梁铭宣也表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日常监管的疏忽。“含有毒成分的食品能够在市场上为害多年,这足以说明在食品检测及监管方面存在较大漏洞,尤其是在食品添加剂生产和监管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塑化剂的采购和使用,我国是否有相关标准?此标准是否与国际一致?梁铭宣介绍说,在此次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卫生部于6月1日发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其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即塑化剂DEHP)包括在内,塑化剂被明确列为非法食品添加剂。” 梁铭宣表示,这与国际上塑化剂的使用原则一致。

  针对目前大陆饮料产品似乎在此次事件中“幸免于难”的现状,梁铭宣表示,事实上,在此次事件中大陆饮料和食品生产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各大饮料公司产品的具体情况仍有待排查,因而是否能够“幸免”仍需等待*后结果。

  “当前广东省质监部门已确认一台商投资企业‘东莞昱延食品有限公司’与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有关联,从该公司检测出4批原料和4批复合添加剂成品中含有塑化剂。” 梁铭宣说,但从目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饮料和食品市场受影响程度没有台湾严重。

  (本报北京6月2日电)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