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事件拷问监管

分享到:
点击量: 228855 来源: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丽 刘钊 董亮 实习记者 杨筱雅 近几年来,我们经常在各种食品**事件中认识某些化学品,而这一次轮到了塑化剂闪亮登场。据《经济观察报》公司部记者李丽经过采访发现,国家对于塑化剂是有相关标准的,但是检测能力不足成为一个重要的隐患。

  主持人:在标准方面,虽然我国有相关的关于增塑剂和塑化剂的标准,但是这是否就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呢?

  李丽:其实国家这方面的标准从国际上来讲是与国际相接轨的,虽然这个标准很高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塑化剂的问题,是与这个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国家在执行方面是多重管理,首先是标准的制定问题本事是由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的编制、毒性的检测也是由卫生部来负责的,但是到了产品的生产阶段就由国家质监部门来负责,所以属于多重管理,所以多重管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相互推脱。

  **个就是技术方面,我们国家虽然在变准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这有一个数据在08年以前我们国家的添加剂是65种,到了08年之后呢就增加到了959种,从添加剂的制定上我们国家进步是很大的,但是在检测问题上,有90%的添加剂是检测不出来的,相当于这个标准制定出来了可是无法执行,是一纸空文。这个标准本身来讲是可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但是从实际来讲目前还没有达到预想的这种效果。

  主持人:我国一方面对塑化剂的监测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却要求有能力的监测机构不能超范围检验,这是否也会成为监管方面的一个隐患?

  李丽:这个答案肯定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应该从检测机构来看待这个问题,目前我们国家食品包装方面的检测机构应该有2000多家,这两千多家应该有三种,**种是国家的检测机构,比如说各个部委下面他们专属的检测机构,占了三分之一。另一种是国家和民间合资的检测机构也是占了三分之一,还有一种是私有的,这种属于国外的检测机构进驻到中国。

  这三种的检测机构他们之间的可信度不是通用的,比如说我在政府这边检测了,但是到了私有的或是国际上的检测机构他们就不承认了,因为他们觉得你的可信度不高,要用自己的检测结果;但是国际上的检测机构觉得自己可信度很高,但是到了国家这边不会采用,因为觉得你是非官方的,所以他们也不会采用。所以相互之间的可信度是不能通用的。中国的这种出口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采用国际上的检测机构的检验报告,这样出口到国外才能采用,现在为什么出具检测报告不是很认可,我认为跟这种整个检测机构比较混乱的状况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