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利润率超300% 堵源头才是治理关键

分享到:
点击量: 226378 来源: 新华网

  *近爆出的“地沟油”事件着实倒足了公众的胃口,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绝不亚于又发生了一次“毒奶粉”事件。屡禁不绝的“地沟油”不仅反映了利益驱动下社会信仰和道德的迷失,更暴露了我国食用品**生产管理新的制度漏洞。据称,地沟油利润率超300%。面对“在外面吃10顿饭,可能就有1顿会碰上地沟油”引发的公众餐桌危机,笔者认为*根本的恐怕还是要从生产环节上出重拳加以治理,堵住肮脏流出的源头。

  时下很多省市采取的治理措施,如集中清理整治加工“地沟油”的黑窝点,兴建专门的餐厨垃圾处理场等,起到的效果却只能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因为新建的这些回收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消化力问题,另一方面正如目前很多街头设置的垃圾箱一样,对于一些素质较低的人根本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和利益的驱使只会让那些已经尝到“甜头”的加工商们想方设法、另辟蹊径寻找“生产”所需的原料。地沟油利润率超300%如果属实,那么就不难想想那些制造者一定会为了暴利顶风作案了。

  虽然我国《刑法》**百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一些生产商仍然敢铤而走险,这不只是因为相关法律中对“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罪行界定、取证较难,*根源的还是生产商们看中了加工地沟油过程中投入和产出间存在的巨大获利额度而心存侥幸:即使不幸被抓,他们失去的远远没有得到的多。

  对此,除了政府部门应继续细化相关法律政策,让惩处地沟油有法可依外,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治顽疾需用重拳,在查处过程中执法必严,加大对回收、生产商的惩罚力度,让他们得不偿失,一定条件下依法追求其刑事责任,而不只是罚点钱、教育一下了事。这样绝不是小题大做,试想如果任地沟油发展下去,公众餐桌上还有什么健康和**可言,这不但会造成公众对食品领域的“杯弓蛇影”,引发全民饮食**的焦虑和恐慌,更会让我国刚刚树立起来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不同程度地受损,进而严重影响“出口”这架马车对我国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生产加工“地沟油”行为绝不亚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罪。

  严把源头关,还应摆脱对制度和法律的过度依赖,而应辅之以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广开举报投诉的渠道,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另外,加快对相关检测技术手段的研发进度,形成全**动效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项社会“瘟疫”的肆意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