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有机食品终于在意料之中成了“问题”食品

分享到:
点击量: 222988

  [核心提示]高昂的种植成本必然引发造假之风。因为认证机构本身容易被收买,加上我国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证缺乏一套透明公正的制度,对于许多商贩来说,换个包装、贴上标签就可以由“喜羊羊”变成“灰太狼”。

  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一斤大米卖50多元,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这些“巨贵”的商品都有个共同特征,外包装上标注了“有机认证”。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了。” 记者以想为鸡蛋获得有机认证标识为由拨通了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电话,对方简单告知了记者需要提交的申请资料之后表示,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10月16日《广州日报》)

  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还可能是鸟人;叫居里夫人的不一定是科学家,还可能是习惯自我欣赏的家庭主妇。现在,这样的逻辑又可以有新提法了:叫有机蔬菜的不一定是有机蔬菜,还可能是以次充好的普通蔬菜。

  吃惯了有毒产品的我们,终于在意料之中迎来了又一种问题产品。虽然这里的“问题”,不一定就是指危险食品、致癌食品,但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觑。此新闻出现之后,有多网友多了两个“梦想”:为了吃到有机食品,要么在山沟里找上一亩二分地,过个隐居生活,我种田来她织布;要么就要报名考上部分地区特殊职能部门,以成为能够享受到“**蔬菜”的特权人士。

  有机蔬菜人人爱。与此诉求相反的现实却是“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当我们冒着CPI高涨的危险,将不断贬值的人民币交换成18元一斤的白菜、50多元的大米与98元一斤的红枣,我们换来的却不是完全健康的食品,甚至与在市场上买的菜没有两样的食品。悲怆的感受是——这才是真正的货币贬值。对于健康的追求,造成了我们的天真,以至于忘记了考察有机食品的制作成本。

  7月份,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案例:某日本企业在山东种地,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种了5年地,仍不见回本,当地人主为这种不打农药、不用化肥满地长草的做法是在糟蹋土地。而日企的定价也确实高昂:草莓要每公斤120元,一升牛奶要22元……但是,这种种植方法对于我国来说,确实少之又少。每个人除了老家父母还坚持这种绿色的种植方法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发现过长满野草、昆虫乱飞的蔬菜园。

  高昂的种植成本必然引发造假之风。因为认证机构本身容易被收买,加上我国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证缺乏一套透明公正的制度,对于许多商贩来说,换个包装、贴上标签就可以由“喜羊羊”变成“灰太狼”。而至于老百姓要想得知此食品是否是有机食品,则必须要付出“缴纳1.85万元的费用”、“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的代价。对于这样一个现实,许多购买了有机食品的人,只能望而却步。至于是否是真的有机食品,则只能靠自己的身体来检验了。

  有机食品出现“问题”,让“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成为传说。本来许多市民预期通过多花钱买些有机食品来确保自己的健康,没承想因为食品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与不作为,而导致公众连这样的健康底线都要被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