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食品是“有机”还是“危机”?

分享到:
点击量: 223306

  在早市,或者是在城乡交界处的菜摊买菜,常常会有农民模样的大叔大婶吆喝,自家种的菜,无公害,不上化肥农药……以前人们会上前去**,还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好多大叔大婶已经不再吆喝了,即便吆喝购买者也寥寥。因为大多数人表示“难分真假”,产生了对集市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对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信任危机。

  只吆喝,提供不出身份证明

  近日,在朋友自家院里摘了几个西红柿,虽然品相不是很好,还有些结疤,但是回来在常温下放了有一星期之久,西红柿表面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不说,打开依旧新鲜如初。这就印证了蔬菜专家“有机蔬菜因为不施化肥,所以抗氧化性更强,储存时间更长”的说法。这时,突然想起来,以前购买的西红柿也就能放置两三天,不然就起霉点或流汤坏掉了。

  用一位长期在菜场卖菜的菜农的话来讲,虽然自家种的菜并没有按照无公害标准去种植和管理,以前只要吆喝无公害蔬菜,人们就过来买,一般没人来检测,即使被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损失的也只是一捆菜而已,接下来还可以继续卖,根本不用担心。

  贴“标签”也难获顾客信任

  近来,广州*大的“有机蔬菜”配送商“有机产品”身份遭到质疑,被媒体曝光,认证机构坦言:没拿到“有机认证”,只拿到了“有机转换认证”,**不可以称是“有机产品”。

  在超市一款茶叶包装袋上印有“有机绿茶”的字样,但没有任何能说明是“有机”的标识,而且成品包装茶包装袋印刷粗糙,标价却不低。

  无论是什么食品,只要加上“有机”标签价格就能翻上一番。同样因为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有机食品开始面临信任危机。

  在大超市的一些“绿色蔬菜”专柜上,它的销售量有可能超过定点基地的生产能力。不少消费者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辨别什么样的食品算是有机食品。为了健康,多花点钱也能接受,但如果是无良商家打着“有机”幌子赚取昧心钱,就难以让人接受。

  靠自律,才能解除信任危机

  有机产品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事实上,通过有机认证并不等于产品必然有机。涉农专家表示,有机认证混乱导致有机产品良莠不齐,也是有机市场难做的一个原因。“有机市场源于信任和品质,有机蔬菜种植如果继续沿用‘公司+农户’模式注定会失败。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就难以保证是有机食品。目前追求数量的盈利模式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抓监管、抓源头依然是目前保障‘菜篮子’**的有力手段。”

  连有机蔬菜生产者自己也坦承:“要严格做到不以普通蔬菜充当有机蔬菜进行包装销售,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当然,在如今的消费者与企业的信任危机之下,再加上如今关于有机蔬菜众多的负面新闻,即使是面对信誉好、口碑好的有机企业,消费者也不敢轻信了。

  信任机制远比“有机”更可贵

  “如何监管成了一个难题。”质监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有机食品监管基本上是靠企业自身自律,这是一个诚信行业,不诚信者不应进入。市场的信任机制远比“有机”更可贵。

  一位政协委员认为,有机食品作为**性*高的食品,防止造假不仅要靠企业的自律,还有我们政府部门对有机蔬菜的生产、销售以及认证机构等严格加以监管,如果政府相关部门不介入到有机蔬菜的种植及管理过程中,这既缺乏了对有机蔬菜生产监管的约束力,从长远来看,还将会影响到整个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种植有机蔬菜,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以此来降低有机蔬菜的高昂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