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约谈”总在涨价后 价格干预难奏效

分享到:
点击量: 222912

  临近国庆及元旦,白酒行业的销售旺季即将到来。**白酒“逢节必涨”似乎已成为一项惯例,一方面是消费者的不满与抱怨:“人类已经无法阻止XX涨价了”;但另一方面却是白酒厂家的“犯难”与“无奈”:“成本上涨压力较大,供需矛盾突出”。

  这种困境,因发改委的再次“约谈”而被生生“遏制”。

  9月16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经贸司、价监局共同召开白酒价格座谈会,明确要求行业协会和白酒骨干企业要维护白酒市场的稳定,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

  国家经济部门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确保市场运行通畅,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有责任对企业和市场进行管理与监督。但面对物价的飞涨,发改委却屡次使出“约谈”的杀手锏。截止今年上半年,就曾有食用油、方便面、酒类、洋奶粉和日化等企业被“约谈”,联合利华更曾因散布涨价言论而被罚款200万元。

  “约谈”已然成为发改委调控价格水平的一项重要工具,但是这项工具的实施却落得“约谈单位不高兴、民众未感到实惠”的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处境。

  “约谈”*直观的成效是各被约谈单位在谈话后纷纷表示,“暂无涨价计划”。表面上看,发改委积极作为、生产单位认真听话,人们有福了,物价总体水平被控制了。但消费者现实感受却并非如此,商品价格已经涨上去了,日子依然难过。

  究其原因,或许在于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约谈”管不了、也不管约谈前的涨价之风。每次发改委的约谈都是有企业涨价了或是声称从某时刻开始涨价,同时相关企业也准备跟风涨价。如这次的白酒涨价风波,9月初已有酒类企业率先涨价,五粮液(35.75,-0.68,-1.87%)(000858.SZ)在9月10日起对产品出厂价上调约20%-30%,洋河股份(133.00,-3.60,-2.64%)(002304.SZ)随后也上调部分酒品出厂价。面对**白酒来势汹汹的“涨价潮”,发改委祭出了“约谈”酒价的严厉措施,强调“不能再出现涨价现象”。但在“严惩不贷”的强硬态度下却留有“既往不咎”的宽大与放任,也就是说对于已经涨价和声明涨价的企业,只是“下不为例”。这种态度让某些企业侥幸逃脱,让另一些企业则因行动慢一步而“沮丧懊恼”。因此,有网友戏称“约谈总在涨价后”。

  其次,“约谈”对于市场供需格局没有任何改变,酒价上涨冲动依然存在。每次发改委的约谈就像一把“剪刀手”,试图快速剪断商品价格抛物线式的上升势头,但是对供需关系的倒挂、成本效益关系的倒挂却置之不理。这样的“约谈”只是暂时的将商品价格“定格”在规定的范围内,以人为强制力干预市场的自发竞争、自由交易,而*终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如在7月底8月初的食用油“限价令”松绑后,包括金龙鱼、鲁花、福临门等食用油品牌纷纷涨价,涌现出一波声势浩大的“补涨潮”。因此,有专家指出,“市场的问题,需要市场解决,违背市场规律的‘约谈’是解决不了的。”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多次约谈之后,我们发现发改委、生产企业、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益发恶劣。消费者感到当下物价高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生产企业在生产成本、经营方式和长期战略的考量下决定涨价;发改委发现生产单位不顾“市场消费方面的稳定”,于是果断“约谈”相关企业负责人,后继的涨价之风被强硬阻止。但是由于生产企业的涨价目标没有达成,同时各企业之间也因价格差距而心生间隙,因此对于发改委的“约谈”多有不满,只是在政策管控时期内多有无奈,但一旦政策松动,便会陆续提价,于是相关企业普遍涨价。拥蜂而上的涨价潮,让消费者难以招架,更**对物价飙升的感慨。此时,发改委也只得被迫再次“约谈”各企业负责人。

  由此,引发的是“物价通胀、消费者不满——企业涨价——相关部门约谈‘限价’——企业不满,暂且忍耐——限期刚过企业便大范围、全方面涨价——消费者抱怨——相关部门再次约谈”的恶性循环怪圈。

  涨价问题依然存在,发改委、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三者之间似乎也都不是*后的赢家。

  以上可以看出,“约谈”政策从没有很好的控制物价水平、遏制不正当竞争,并且也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生产企业的满意。因此,防止通货膨胀、维持物价稳定,只以行政性强制“约谈”还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