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装大米短斤缺两是行业“潜规则”?

分享到:
点击量: 221661

  若不是一次好奇心驱使,市民方老伯怎么也没想到他从超市买的10公斤装大米居然会少了半斤。“家里新买了电子秤,就拿东西挨个儿试,正巧从超市扛回的大米就放在边上,这不,一试就发现了问题。”方老伯讶异地说,“以前总觉得在小店里买散装大米会缺斤短两,所以才一直去大卖场买。”

  无独有偶。市民罗先生买的20公斤两袋大米,也发现分量不足。罗先生跟卖场反映,对方却说很正常:新米有水分,干了之后分量自然少了。因为也就两三块钱的事,罗先生也懒得费时费力再深究下去。

  事实上,已有相关部门关注到袋装大米的短斤缺两问题。今年6月至10月期间,市职工物价监督总站及徐汇物价监督分站组织部分职工物价监督员选取一些大卖场及超市,对10公斤袋装大米进行抽样调查。这次调查共随机抽样10公斤袋装大米133件,涉及21个品牌。在进行抽检大米称重中,不时发现实际净含量低于商品包装袋上标注净含量的现象。

  “按照规定,单件定量包装商品允许一定的短缺量。10公斤的商品允许短缺量为1.5%,也就是不超过150克。”参加抽查的物价监督员说, 这次抽查是带包装称重的,考虑到包装米袋的重量约在50至150克之间,实质上大部分都是分量不足的。抽检结果显示,在133件商品中,20件明显超出允许短缺量,占15%;有58件处于允许短缺量范围内;52件处于临界值,尚不确定是否短缺;仅有3件是明确扣除米袋重量后,能确定分量十足的。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短斤缺两的行为其实多半是大米加工企业故意为之。因为这样一来,同样分量的一袋大米,就可以便宜几毛钱打入市场。“也因为只是几毛钱,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影响。”为此,市总工会将这份调查结果写成社情民意报送市政协,希望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根据《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七条第四款规定,短缺数量属价格欺诈行为”。

  市总工会建议,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应从生产商或分销商的**关抓起,加强计量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从源头上防止短斤缺两现象的发生;政府物价管理部门应督促商家把好进货关,加大对商场销售袋装大米的抽查频度,从严执法,防止短斤缺两现象存在于销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