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致癌门”事件续:中国版公益科学中心你在哪儿?

分享到:
点击量: 217574

  美国当地时间3月5日,美国消费者健康维护组织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在一份声明中称,研究发现可口可乐公司(KO)和百事可乐公司(PEP)生产的苏打饮料中存在大量4-甲基咪唑,长期饮用有致癌风险。日前,国际公共健康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饮料协会、可口可乐美国及中国公司等多家官方组织分别发表公开声明,驳斥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的“致癌说”。就目前形势看来,可口可乐公司似乎又渡过了一次“天劫”。在此,笔者想到的是另一个问题:当中国食品**发生危机时,我们的消费者能做些什么?

  有关这个横空出世的“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笔者用百度搜索了一下,查到如下关键词:1971年成立、非政府组织、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作为一个历史不算悠久的民间消费维权组织,敢于剑挑可口可乐这样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并能一夜间引来朝野各方舆论纷纭,姑且不论它是借可乐公司的名气博出位还是真正为了维权,这份勇气也着实可嘉。

  很多人也许注意到,在食品**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方法是发动食品**相关各方的力量,提高各方来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能力。食品**体系中,关键的利害关系方有三大类:一是社会成员,包括消费者和消费者团体,其中有很多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学者、律师和新闻媒体;二是食品生产行业;三是政府。遇到食品**问题时,我们并不能指望消费者个人具备专业能力,能对所有问题进行分析,为复杂的社会政策和监管流程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但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消费者团体是有组织的,这种独立非营利性组织能发挥出集体力量和政治影响,以确保相关部门在政治和决策过程中能听到普通消费者的呼声。没有消费者群体参与,法律可能无法体现普通民众的需求。在此问题上,无论是哪边的利害关系人,都只有在公开、广泛掌握食品**事故和各种问题的信息时,才能发挥作用。

  反观中国,尽管也有消费者协会,却总像是呼应网友调侃的那句歌词,“你有,或者没有打假,我和你永远隔着千里之外,无声黑白”;尽管近几年有“3·15”权益日的撑腰和网络微博高效的信息覆盖与传播,老百姓的维权意识较之以往已有很大提高,(如金奇仕“佝偻门”和“血蛋清门”首先是从微博上爆出的)然而与此同时,“毛发酱油”、“地沟油”、“小虫面包”等长期潜伏的食品**问题,国人对此仍多数选择了沉默。“知道便宜无好货,但天天要吃要用的东西,能怎么办呢?”“整不整它它都是那样,揪出一个还有别家,搞不完的。”类似这样无奈的容忍,几乎成了中国消费者更为普遍的一种状态。而这种容忍,成就了无良商家非法投机的土壤。

  沉默未必都是黄金,宽容并非会唤醒贪念,孔子曾说过,“以德报怨,则何以报德?”在官方政府的例行监管以外,笔者希望能有更多消费者站出来抱成团,勇敢地举起维护权益的武器,让更多罪恶在暴露阳光之下,像黑雪一样融化殆尽。(荆楚网评论员 韩俊 编辑 张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