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技术产业论坛看商业模式**

分享到:
点击量: 185173 来源: 珠海市德莱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6月20日、21日,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E20环境产业平台共同主办的“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至此,环境技术论坛已走过八个年头,而本界论坛*大的改变是从技术到技术产业的升级。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社会和行业不断的向环境管理,环境投资,环境技术寻求答案。E20环境平台**合伙人、执行董事、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中心副主任张丽珍在论坛致辞中说道:“伴随环境产业的迅速发展,仅仅靠研究机构力量支撑环境技术进步的时代正在终结,环境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向企业主体过渡,因此今年论坛选择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进入主题。
 
为期两天的论坛议程中,来自政府、学界、产业家的专家们就环境技术如何产业化展开了研究和探讨。尽管各自的业务领域不尽相同,但对于未来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商业模式**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从几个关键词可以窥见一斑。
 
关键词:合作
 
“技术怎么实现产业化呢?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合作!”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剑平如是说,“这种合作是基于高度专业分工的合作,我们作为技术专家不仅要了解技术的前景,更要明白技术的局限。”
 
碧水源也一直在开展多方的合作。2012年9月7日,碧水源与石家庄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了地区合作,延续独特的“碧水源”模式,利用其资金、技术优势扩大其异地合作扩张的效应,推动公司膜技术进入了新的地区水务市场,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6月25日,碧水源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北京京建水务公司签订《北京京建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增资扩股协议》,本次合作使碧水源凭借北排集团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市场影响力,继续巩固北京水务市场的优势地位,分享北京地区未来几年水务投资的巨大市场空间;2013年11月28日,碧水源与青岛水务签订《关于组建“青岛水务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出资人协议》,充分利用青岛的有利条件,开展包括海水淡化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促进膜技术的更广泛应用;2014 年1 月3 日碧水源发布公告称其绿地控股集团旗下云峰集团合作成立上海云峰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少专家和分析师认为,此次合作对碧水源打开上海市场意义重大;2014年3月,碧水源和西安市水务局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成为碧水源进入西安及西北市场的良好开端。
 
对于环保产业合作,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总编傅涛持一致观点,他认为:“基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跟其他环节的企业进行合作,然后产生价值增量,而不是把我的成本变成利润,或者把你的利润压缩变成我的收益。真正的生态合作,要保证每个参与者的核心利益。”
 
嘉博文**科学家、执行总经理于家伊说:“民间有一种说法,不**能死,**找死,这是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每个企业资源禀赋不同,面对的领域和出身不同,大家连起来形成产业链,自己的**才有意义。”
 
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认为,环保企业想要飞起来,要选对合适的风口,而如今,环保产业处在巨大的风口上,已经不是过去的单一的风口,想要飞起来,“我们整个行业应该互为翅膀,共同飞起来。大家都去搞发明,我想这是不容易的,各个公司联合起来,借着环境治理的巨大风口,我们就可以共同飞起来,飞的更高更远。”
 
合作,已成为众多环保企业共同的愿景。国中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勇军在论坛现场表示:“我们公司的态度是特别开放的,国中水务愿意作为一个表率,用开放的态度和在座的同行和不在座的同行进行合作。”
 
关键词:延伸
 
“以无替有,有中生无”,中国“蓝色经济学”倡导者、世界零排放**基金会董事、(中国)清华X-lab生态**中心执行主任朱盾鸣在台上说的八个字引起参会嘉宾的关注。作为蓝色经济推行者,他提出环境技术产业的发展,应该放到生态大循环中,效仿自然,形成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与朱盾鸣所说“以无替有,有中生无”相应成趣的是于家伊曾经多次强调的“土生万物、万物归土”。十几年来,嘉博文致力于从餐厨垃圾中提取有机质,制造生物质肥,通过施用生物质肥料实现碳循环的目的。E20环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战略管理专家代维昭表示,嘉博文很好的应用跨界思维,打通了城乡碳的大循环,“这个对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意义特别大。”
 
傅涛呼应道:“按照蓝色经济的思维来说,世界出问题是没有循环起来,环境产业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即循环节点上,能把世界物质生态连接起来的就是环境产业。我觉得未来环境技术,谁能够做到处理过程中,利用自然的自然力量,生态循环的能量,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永会谈到园区环境管理的模式时也反复强调“如何有效利用企业产生的中间的废物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料,搞好循环经济的模式是化工园区管理的核心。”他认为,化工园区管理的任务很多,其中建立循环经济系统是***别的管理。未来化工园区的发展趋势是绿色化。
 
南海绿电再生能源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常光介绍了他们所建园区的业务,他认为在这个园区上游的废物是下游的原料,建立起了真正循环经济的关系,是一个静脉产业园。目前园区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效果和环境效益。
 
密西西比国际水务(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张大伟提出,在环保领域,产业链几乎是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大家经常在讨论法律、补贴、投资、工艺技术等等,很少人关注构建(涉及环保领域的)跨行业、跨领域的产业链。而,除了法律、监管、补贴、投资、工艺技术等因素外,制约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无法形成产业链。
密西西比国际水务(中国)有限公司探索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污泥、园林废弃物、有机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等作为综合原料,维持了三个产业的发展。初级产业利用生物质垃圾制造生物碳,**层产业利用生物碳改良土壤、建设绿洲、开发有机农业。第三层产业链以农业作物为原料生产沙棘饮料、化妆品原料、玫瑰精油等,提高附加值。在这个产业链中,每一层产业的产品都是下一层产业的原料,而每一层产业链都比上层投资少,回本快,收益高。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带来多重效益。“产业链做起来,大家就都有钱赚了”这样才能促使环保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
 
关键词:跨界
 
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话题,污染的加重和资源的缩减,正在对环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环境整体修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污染治理,成为新的趋势。然而环境修复涉及到多个行业,环保行业只是其中之一。以水为例,广州市新之地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志祥认为,水环境修复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和不同的责任部门,夏志祥介绍,由于各部门目的和工作重心的区别,不同主管单位进行项目主导的时候,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目前水环境修复存在一些误区。只有几个行业进行跨界整合,综合评定各项问题和需求,才能为制定有效得修复方案提供参考和引导。
 
从学生时代便怀有蓝天碧水梦的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对于跨界有着自己的见解,也一直在探索。“我们土壤中的碳含量从原来的4%下降到了1%,而有机废弃物中存在大量的碳元素,排放到空气中就是污染,而回归土地就是营养。”在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减排成为迫切需求的今天,基于这样的思考,曹曼带领团队研究生物质垃圾制有机肥和天然气的综合技术。天人环境做做的甘肃定西有机废弃物车用生物燃气工程以餐厨垃圾、市政污泥、中药渣、秸秆等作为符合原料生产天然气和有机肥,跨废物处理、农业、能源三界。同时,天人环境将物联网用于工程管理中,实现物联网远程专家维护,保证了项目稳定高效运行。跨界的思维给天人环境带来了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如今,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的时代,在桑德国际有限公司CEO张景志认为“**是企业获得更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更是必不可少。曹曼提出:“几十年间,我们国家为治理环境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当一个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它一定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果要改变它的话,机制**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和相应的商业模式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强调:“作为环保企业,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再**。”只有适时调整战略,寻求更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支撑环保产业走的更稳,走的更长。
 
 
 
 













 
 
来源:中国水网
关键词:环境技术,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