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Management,简称DSM)是指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
电力需求侧管理发源于美国。1973年**次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燃料价格飞涨,美国能源界意识到单纯依靠能源供应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还应该考虑需求侧的节约。电力需求侧管理正是适应这一变化而兴起的新的能源管理方法。这期间,美国建立了同时将供应方和需求方两种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资源规划(IRP)的新理念,对供电方案和节电方案进行技术筛选和成本效益分析,形成综合规划方案。**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更多国家开始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逐渐扩散到加拿大、欧盟国家、日本、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90年代初,电力需求侧管理被引入我国。1996年—2000年间,各省(区、市)先后开展了多种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002年以来,随着电力供需紧张,电力需求侧管理进一步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及部分省级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政策,对实施有序用电、提高能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电能采集与管理系统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远方抄表
·供电质量监测及线损分析
·负荷管理及控制功能
·协助电网削峰填谷
·配变监测和查、防窃电
·实现购电控
·负荷预测
·为电力营销系统和其它自动化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如果把电源建设作为**资源,应用电能量采集与管理系统,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则应是**资源开发。它通过实时采集、分析、处理用电客户侧的用电信息,使电力负荷“看得见,控得住”。系统的电价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供电部门通过实施合理电价制度(容量电价、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等),改变终端客户的用电方式,削峰填谷,*大限度地实现计划用电。系统的购电控功能实现了电力预付费,有力地保证了电费的回收,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系统的查、防窃电功能对降低线损,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的作用。系统的负荷控制与管理功能可以使供电单位在电力供应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方便地控制用电单位的总用电量或负荷,从而保证了电网的**和供电的质量。系统配变监测、负荷预测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即将到来的电网商业化运行提供必需的基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