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过去有半年了,但人们对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记忆犹新。
2008年8月8日晚8点零8分,当二千人组成的两个巨大方阵在鸟巢中整齐划一地“击缶”***,力震云霄的击缶敲击出了“10、9、8、7、6……”一个个数字,那种如史诗般恢宏的场景,让时间为之凝滞,让世界为之屏息。中国人引颈而待多年的奥运会,就在这动人心魄的击缶声中开始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也在这一刻穿透了历史,让世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从那天以后,“缶”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乐器、一种古代文化的象征,成为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从那天以后,作为实物的奥运会“缶”,却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记忆中,只留下开幕式上那触及心底的一幕。
这些中国人自己创造出的,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缶”,在被“雪藏”了半年之后,终于进入产权市场,面向大众公开拍卖。“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牵连着历史积淀与奥运精神的黄钟大吕,如今就要走出圣坛,飞向寻常百姓。北京产权交易所作为第29界奥运会组委会指定的**的奥运资产公开处置平台,被授权对奥运会开幕式道具“缶”进行公开拍卖。目前,除少部分缶已由北京奥组委赠送各省收藏外,其余大部已进入北交所的公开处置程序。
“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乐器。古人酷爱音乐,音乐教育是古代六种基础教育之一,孔子就是一个音乐高手,会演奏许多乐器,并曾经因为听到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缶是古人常用的一种乐器,关于它,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就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述的“秦王为赵王击缶”的那段故事。
张艺谋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开幕式的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古人在举行祭祀、结盟或迎宾等重要仪式时,一定会使用乐队进行舞蹈演奏。本次奥运会开幕式上,导演就是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重新演绎,并发挥得更加****。
缶作为古代一种常用乐器,有各式的形状。奥运会“迎宾缶”的原型,是源自有“战国地下乐宫”之称的湖北曾侯乙墓葬中的“青铜冰鉴缶”。这两种缶从图片上看就极为神似。
对北交所而言,承担此次奥运会“缶”的公开处置任务,用“诚惶诚恐”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这是一种北交所以前从未卖过的特殊商品,是一件“地球人都知道”的东西——可以说它既传承着中华传统礼乐文化,也彰显着现代的体育精神;既是奥运文化的载体,也是崛起中泱泱大国的风范象征。因而“缶”的拍卖,将会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关注。在今后的时间里,北交所会承载着全世界目光的注视,我们的网站要经受得住全球关注者的点击,操作系统要经受得住大量拍卖报名者的考验。北交所团队要像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支“击缶而歌”的队伍一样,在万众瞩目中规范操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目前关注“缶”的人非常多。从奥运会结束以来,北交所就不停地接到从世界各地打来问询电话,话题都是关于“缶”的:何时卖、如何卖、什么价等问题。为此,北交所也一直与北京奥组委积极进行沟通,争取在保证奥运会各项扫尾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市场各方需要,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把“缶”放在市场上进行公开处置。
根据市场信息反馈,目前对“缶”关注的人群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种是艺术品收藏群体。如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或私人收藏者,在他们的眼中,“缶”是一种集人文气息与竞技精神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类是出于商业目的的购买者。如宾馆、酒店、商场、**社区等,这些地方为了招揽更多的客户,希望能买一些特殊的物品置于堂前向人展示,用以吸引客户的眼球,而“缶”恰好是一种理想的“特殊物品”。
第三种是把“缶”作为奥运纪念品进行收藏的一些个人或团体,他们对北京奥运会的场面感受很深,因而希望带个“缶”回去留作纪念。
第四类人是基于“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奥运会之后它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希望能买一个回去作“镇宅之宝”用。
还有一些人则是希望买下来馈赠友人,或出于公益目的捐赠给社会机构。总之,各种目的考虑不一而足,但他们对“缶”的需求却是一致的。
目前也有传言说,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地方团体准备进军北京,一举将流向市场的“缶”全部拿下。类似消息我这里无法确定它们的可靠性,但从北交所角度上说,将会公开、公正地进行市场化处置,争取让尽可能多的需求者能参与进来,让尽可能多的人*后能买得到,而不是只把这些缶卖到少数人手里。
为了满足各类市场需求者的需要,北交所已把“缶”分成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拍卖方式:“线下”就是把“缶”放在北交所的交易大厅和拍卖公司的现场进行拍卖;“线上”就是在北交所专门开发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进行拍卖,让全球的参与者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来,同时在网上参加竞拍。
目前北交所已开通了专门的网上交易平台——“金马甲”电子商务网站,这是我们构建的一个网上竞价平台,全球无论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只要登录上金马甲网站,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参与“缶”的竞拍。
北交所团队正全力以赴,迎接那万众瞩目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