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年2月,第五届国内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国内各族人民在植树节前后,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在清明前后植树的习俗。远在春秋时代就有奖励植树的记载。我国正式规定植树节是在1915年。1928年4月,又通令国内将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我国植树造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真正成为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则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我国曾于1915年由政府颁令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即3月12日。后来到了1928年的4月7日,民国政府颁布了植树令: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几年植树式。”民国政府之所以颁布这道令,是因为孙先生幼年就对“树艺牧畜”十分热爱的缘故。他在海外留学时,经常利用假期回故乡种植桑树。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绿化建设。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曾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我国开始了**个“12年绿化运动”。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国内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国内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国内的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我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国内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自1981年12月以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累计超过350亿株。中国正在实施 “三北 ”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至2000年底,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达16.55%,城市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6.52 平方米,国内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1亿公顷。
颗树的生态价值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 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 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 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 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 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