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住得亮堂,心里也亮堂——岁末踏访上海工人新村

住得亮堂,心里也亮堂——岁末踏访上海工人新村

 
      冬日暖阳之下,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舒活筋骨,孩童们在小花园里追逐嬉闹,脸上都挂着阳光灿烂的笑容。连日来,记者走访上海的各个大型工人新村,这些场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的闸北、杨浦、普陀等区域,解放前是所谓的“下只角”,穷苦人甚至只能住在叫做“滚地龙”的窝棚里;解放后,政府建造了大量的工人新村,人们敲锣打鼓地搬进新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高度重视工人新村的宜居建设,投入巨资进行了全面改造,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穿新衣、戴新帽、换内胆”。如今,在这里生活的数百万市民住得亮堂,心里也亮堂。

      舒心

      杨浦,拥有上百万人口的老工业基地,鞍山、凤城等大型工人新村在上海闻名遐迩。进入新世纪以来,区里大规模推进房屋改造,已经完成70多万平方米的旧房改造,最后余下的不到6万平方米的工程,也将在今年春节前全部完成。

      在位于苏家屯路的鞍山四村,82岁的唐沛林老人指着改建后的阳台兴奋地比划着:“以前房子到这里就是墙了,现在延伸出来这么多,刚好放一张桌子。”晒晒太阳、听听广播、看看报纸,改建好的小阳台成了唐沛林老人最爱“蜗居”的地方。而老伴儿杜菊英最满意的就是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过去做饭、上厕所都是和邻居合用的,总归不大方便。”

      作为最早一批接受改造的居民,唐沛林夫妇在2003年就告别了简陋的居住条件,不仅有了朝南的阳台、独立的厨卫,整体的建筑面积也从40平方米扩到49平方米。与此同时,过上舒心日子的两位老人还见证着家门口的日新月异,“道路平整了、绿化好了、安全性也高了。”天气好的时候,老两口经常一同到小区里的公园散散步,“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住上这样的地方。”唐沛林不停地感慨。

      而在鞍山四村的另一栋楼里,冯洪根把改造后的家门开到了临街的一面,“这样就不会总干扰邻居家了。”2006年房屋改造之前,冯洪根一家必须穿过狭窄的走道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如今,他们只要打开家门,就是笔直的街道。说起改造所要花的费用,冯洪根连连表示“很值”:“政府出‘大头’,企业有让利,我们出的只是‘小头’!”住在升了值的房屋内,冯洪根的心情也敞亮了很多。

      对居住在鞍山四村的每一个人来说,唐沛林和冯洪根的生活也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杨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赵阳介绍说,从2003年到2007年,杨浦区政府分三期对这个小区进行成套改造,其中包括扩建房屋面积、更新内部设施以及整治小区环境,近2400户居民从中受益。今年1月,鞍山四村被联合国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尽心

      位于上海闸北区的彭浦新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是个拥有15万人口的大型居住区。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面积不足的矛盾一度比较突出,甚至出现过10户人家共用一个卫生间,三四户人家共用一间厨房的情况。工人新村是否也能跟上时代步伐,转型为“宜居新村”?2007年,闸北区委区政府决定,用3到5年时间对彭浦新村进行改造。彭浦新村街道旧房改造办公室主任须炳荣说:“闸北区并不算富裕,但彭浦新村四个小区改造的总费用达7.4亿元。”

      2007年,彭五小区率先进行旧区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街道、居委会干部一次次上门听取意见、一次次召开居民座谈会、一次次修改改造方案……前后共计与1万多人次的居民谈话,召开的大大小小协调会、座谈会达数百个,6次对方案进行大的调整,最终获得了广大居民的配合,改造工程也在2007年底顺利完工。彭五小区由此也成为上海全市首个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成功的小区。

      既要增加面积,又要拓展功能,彭浦新村的旧房改造凝聚着苦心,也闪现着智慧,漂亮地实现了“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次改造采用了“抽户”的办法:将卧室朝北的那户人家“抽”出来,面积分摊给左右两家,使左右两家新增的面积能成为独立厨房或卫生间的一部分。被“抽出”的那家如何安置?在保证合法规划和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在四层住房上加盖一层。如此一来,整个小区就多出36套面积在20平方米以内的煤卫独立、阳台朝南���住房,正好可以安置被“抽户”的居民。这一破一抽,实现了两全其美。

      走进彭五小区311号102室的葛竞华夫妇家中,约29平方米的房子,装修精致。改造后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还增加了约5平方米的居住面积。葛竞华说:“以前房子是一梯四户,厨房放在走道里,阴暗潮湿,楼上的人走过不小心就会踢到家里的瓶瓶罐罐。两户合用一个卫生间,遇到‘内急’的时候,只能在门外团团转,因为卫生间有邻居在用,”夫妻俩在小区已居住了近30年,现在,葛竞华对改造一新的住房十分满意。

      贴心

      在上海市普陀区桂巷新村,2007年,社区决定对困扰居民多年的128棵杉树进行修剪,不仅让居民尽享阳光,也避免了虫灾和遭窃带来的烦恼;去年,完成了“二次供水”改造的小区居民喝到了更加清澈的水;今年,楼顶的“平改坡”工程又为小区戴上了一顶好看又实用的“帽子”。居委主任高企聪说,明年,他们还要在小区内所有单元门口都安装照明灯,“这样每一位居民、尤其是老人们就方便很多。”

      居民沈剑平一边晾晒衣服一边指着家门口的晾衣架说:“我们社区确实想得很周到!”原来,为了让腿部有残疾的沈剑平晒衣服方便,社区特意将他家门口的晾衣架高度降低,这个细节让沈剑平感到非常贴心。同时,身为社区助残员的他也没有闲着,积极向残联反映小区残疾人的诉求。“重要的是让大家真正高兴,这样我也会觉得我的努力有意义。”

      “现在每天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开窗户看看自己的小区。”家住桂巷新村59号楼的居民张静扬站在自己家的窗前说。从张静扬家6楼的窗户向外望去,崭新的尖顶、整齐的树木、统一的晾衣架一目了然。住在顶楼的张静扬最有体会的是楼顶的“平改坡”工程和杉树修剪给她家带来的变化。“现在不仅不担心漏水,而且温度、光线都比以前强了,最最重要的是安全系数提高了。”

      政府对工人新村条件的持续改善,让每一户居民都对现在的生活环境竖起大拇指。说起居住环境的变化,桂巷新村居民冯福明坦言“实在太多了”。“楼下有了电子防盗门、楼前有了晾衣架、家里也安上了空调滴水管……”

      平安小区、文明小区、和谐小区、社区示范居委会……几十块牌匾记录了桂杨园小区辉煌的过去,也预示着居民们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