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乳业国标倒退 中国需摆脱“标准跟随技术”


乳业国标倒退 中国需摆脱“标准跟随技术”

        乳业新国标自去年诞生以来,就一直争论不断。*近有关大型乳企“绑架”新国标的纷争,再次将中国乳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经过了三聚氰胺事件的波动,但乳业国标里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指标不升反降,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状况主要是为了牵就落后的奶牛饲养和生产技术。不过这与国际上用高标准带动技术革新的大趋势明显不同。

        越改越差的乳业国标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重新制定乳品**国家标准成为共识。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多部门成立协调小组,对乳品**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各部门推荐了近7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近600人次参加了此项工作。2009年8月19日,在众位奶业专家参与讨论的乳品标准讨论会议上,确定了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每百克生乳蛋白质不低于2.95克标准的一致意见,并从而形成*终送审稿。

        高标准的送审稿让大众非常期盼,但没想到得是2010年3月正式公布的“国标”中,每百克生乳蛋白质由不低于2.95克降低到了2.8克、每克生乳菌落由不超50万个被放宽到200万个。但在发达国家,乳业标准是蛋白质每100克要达到3.0克以上、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不超过10万。新标准制造的中外差距可想而知。

        送审后到底在哪个环节发生了改动,为什么改动,参与起草送审稿的专家均表示不清楚。

        “犯过错”的企业起草乳制品国标合适吗

        在乳业国标事件中,*受大家关注的就是大企业“绑架”国标的问题。“巴氏奶标准初稿的起草单位是蒙牛乳业集团,生鲜乳标准由伊利集团起草,酸奶标准则由光明集团起草。”11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谁在制订食品**标准——专家讲述乳品新国标出台过程》的报道,曝出乳品新国标是由企业起草的内幕。对此相关乳企纷纷予以否认,称负责起草的只是*初讨论稿,企业绑架和左右标准制定的说法不成立。

        国家标准制定为什么会有企业参与?EP环保网小编了解到,中国的标准分类主要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是“国家*高**的规范性技术文件,一般由国内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由国家质检总局审批、发布”。

        而标准制定的技术委员会成员除了其专业性要求外,还需要具有广泛代表性,因此组**员可以来自科研机构、检测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以及企业。而且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参与到各层次标准化活动中,利于在技术市场上占领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所以也成为一种普遍做法。

        但就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国家标准制定,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也是参与乳业新国标送审稿制定的专家之一曾寿瀛认为,乳制品国标起草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生产该类型的产品有一定的历史;二是所销售的产品具有广大的覆盖率;三是在近几年的生产销售中没有犯过明显的过失。对比这三个标准,他认为现在参与的企业因为此前曾有过“**记录”,因此也就不应当作为国标的起草单位。

        是技术跟标准拔高还是标准跟着技术降格?

        由乳业新国标带的问题远不止国标自身,EP环保网查找到的资料显示,业内人士的解释也很有意思。

        一位奶企技术人员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说,从国内奶源发展来看,南方众多的奶业基地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化升级改造,奶源质量是有保证的;而在北方还有数量不少的个体奶源提供商,蛋白质含量相对要低一些。而此次国标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是在保护北方奶农和一些奶企的实际情况。

        这位技术人员的说法是否属实,还有待调查核实。不过,国标降低后有利于“乳制品生产技术偷懒”倒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很多产品难以打进国际市场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技术壁垒,根源上是生产标准低。国际上的普遍形式是用高标准**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落后设备甚至是落后企业,才能更好把握世界市场先机。所以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乳业国标降格,对于该产业的长远发展并不是好事。

以上就是有关“乳业国标倒退 中国需摆脱“标准跟随技术””介绍,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线咨询,或者拨打专线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