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谢杭生在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演讲

2009年6月2日至4日,全球地方政府领导气候变化峰会(Local Government Climate ChangeLeadershipSummit)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会议作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COP15)的预热会议之一,邀请了来自160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和学界代表等超过700人与会,共同探讨地方政府如何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发挥作用。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率团与会。谢杭生大使作为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中国视角》的主旨演讲,概述了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深刻认识和采取的系列举措,并根据我关于COP15的立场文件提出了具体倡议,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好评。 
  现将演讲全文(翻译版)刊载如下: 
  全球地方政府领导气候变化峰会上的演讲 
  驻丹麦大使谢杭生 
  2009年6月2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今天能来这里和大家交流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年底即将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COP15),丹麦作为东道主,为此确实付出了诸多努力。今天的全球地方政府领导峰会,以及刚刚结束不久的气候变化商业峰会和此前的科学大会,包括计划中的青年大会、教育大会等,都由丹麦倡议和主办。其他国家和地区围绕COP15也召开了或准备召开一系列有关会议。 
  不同的会议有着同样的一个主题,多元的与会主体朝着一个方向携手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当今全球议事日程的热门话题,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政府层面。全社会都开始认识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不仅要有所作为,而且也能有所作为。于是,一场全球的广泛的应对气候变化运动正在铺开,包括中国。 
  今天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中国如何看待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有关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国对待COP15倡议及期待。 
  一、中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 
  正如中国在日前发布的关于COP15立场文件中所述,气候变化问题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中国深受气候变化引发的负面影响,深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其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长期累积的结果,相应地也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彻底解决。但时不待我,此时此刻,需要立即采取切实的行动。发达国家作为全球变暖的主要成因,以及作为在技术资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一方,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着双重的责任和义务,应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履行量化减排承诺。同时,发达国家还应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有关能力建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全球整体应对气候变化的水平。 
  第二,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等因素造成的。鉴此,我们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钥匙。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朝这个目标努力。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一定速度的发展是能力建设的基础。因此,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节能减排与实现发展两方面的关系非常关键。对此有一点原则十分明确,那便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离开了发展和脱贫来谈气候变化,既不公平,也不现实。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最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依靠两个臂膀:一是技术创新,二是技术转让。对于前者,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对于后者,即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尽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称《议定书》)上都有明确规定,但受到的关注却明显不足,其实际成果也不如预期。这不能不说令人感到遗憾。对此我想强调的是,通过技术转让帮助发展中国家掌握已有的节能减排技术,能够使现有技术成果得到最有效和最广泛的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令人欣喜的是上述观点在气候变化商业峰会的成果文件《哥本哈根呼吁》和科学大会向首相递交的建议文书中都有提及。 
  第四,气候变化问题十分复杂,亟需综合应对举措;其影响广泛,亦需各方倾情参与。正如我从前所说,只有全社会都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运动中来,动员各行各业的力量,形成一个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机制运作和全民意识支持的格局,我们才能向成功迈进一步。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政府在促成社会就此形成一致的立场方面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全球范围的全社会参与正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前景。

  二、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举措和取得成绩 
  坦率地说,我们已经听到了太多言语上的重视和决心,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的行动。我刚才简要阐述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认识,接下来介绍一下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自发、自主地采取的有关具体措施。 
  早在1995年,中国在“九五计划”里就提出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重视科研、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步入21世纪,探寻一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的国策。2005年公布的“十一五规划”进而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具体目标。中国自此力求在2010年达到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水平下降20%左右,相当于减少排放15亿吨CO2。2007年,中国成立了以温**总理挂帅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同年6月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去年10月底又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今年5月,《落实巴厘路线图——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新鲜出炉,成为近来一系列举措的新的节点。 
  节能、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各方面举措成绩斐然。2006年至2008年,中国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关闭小煤矿6028处。仅2007年一年,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总额达120亿美元,按照GDP比例计算世界第二。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相当于少排放约5亿吨CO2。2000年至2008年,中国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从34万千瓦升至100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五;水电装机总量从7935万千瓦升至16300万千瓦,排名世界首位。2007年中国GDP较1980年来增长了12倍,而每单位GDP能耗却下降了60%,不可不谓创造了一个奇迹。 
  即便在应对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阶段,中国政府依然展现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强决心。其公布的4万亿人民币财政刺激方案中,有高达3500亿将用于环保和气候有关领域。据我所知,其比例之高在各国同类举措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人均GDP刚刚超过2000美元、尚有150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和显著成绩赢得了声誉。与此同时,中国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国际合作和有关磋商,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其很多倡议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可以说,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役”中,中国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积极的贡献者和切实的行动者。 

  三、中国对于COP15的有关倡议 
  全世界都面临气候变化的挑战,务实合作成为必须。随着COP15的日益临近,我诚挚地希望各国都能朝着以下几点共同努力: 
  第一是要对COP15抱有足够的信心。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也带来了不少悲观的声音。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许多其它国家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即应对经济危机和气候变化,二者并不矛盾。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调整现有经济和金融体制的必要性,而应对气候变化则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创造了机会,带来新市场、新投资和新的就业机会。可以说,应对气候变化及发展低碳经济为经济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有理由对COP15的前景拥有信心。 
  第二是恪守既定谈判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确保《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这是COP15能够达成协议的前提。道理很简单。《公约》和《议定书》凝聚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框架,也是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基础。在距离大会仅有半年的今天,任何企图另起炉灶或对公约和议定书的原则提出挑战,都将被证明是历史的倒退,阻碍《巴厘路线图》的贯彻落实。试想,如果撇开业已达成的基础另起炉灶,短期内就该谈判基础本身都恐难形成共识,更别提要就后京都安排达成协议了。 
  第三,《公约》已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务之急是立即采取实际行动。中国已在其COP15立场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对大会的具体倡议。考虑到历史责任、公平原则、发展阶段的考虑,发达国家作为整体到2020年应在其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并切实履行协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力建设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只有这样才是现实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办法。 
  第四是要加强对话,营建良好的合作氛围。平等对话、互利合作是处理谈判进程中各种冲突矛盾的最优、也是**有效的选项。发达国家要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的多重压力。发展中国家也要以建设性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有关合作。在当前时间紧迫的形势下,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尤其需要维护和珍惜。 
  女士们,先生们,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需要全球协力的重大课题。要在年底��COP15达成协议需要凝聚起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各方的积极参与。令人欣喜的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地方政府、企业和组织的反应迅速,行动活跃,相应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正不断加强。这种良好趋势能为促成国家层面的政治共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相信本会的召开便是其中有益的实践,将为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此,我真诚地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