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LME铜库存连续减少的影响,铜价大幅反弹,而道琼工业指数的企稳反弹进一步促进了铜价的反弹。沪铜(33860,1190.00,3.64%)主力合约近几天在3万元附近出现了振荡,而沪铜持仓仍处于高位,表明市场多空分歧仍然较大。笔者认为,类似于前两年的金属铜“移库”的情形再次出现,伴随着几个重要因素出现了拐点,预计后期铜价有望延续振荡反弹的走势。
LME铜库存的高位拐点
众所周知,LME铜价与库存保持着较好的负相关性,一般库存高位拐点的出现伴随着铜价的上涨或反弹。从LME铜库存走势可以看出,2006-2008年库存在10万-20万吨振荡,2007年和2008年在20万吨附近都出现了拐点,2007年出现在2月份,2008年出现在1月份,价格在库存拐点出现后均出现了连续快速的上涨行情。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LME铜库存突破20万吨之后呈快速增加的趋势,2009年年初库存*高增至54万吨附近,2月26日库存开始出现了减少,随后几天连续出现减少的趋势,现在已经减少到50万吨以下,LME铜库存的短期拐点已经出现,如果库存减少的趋势延续,将对铜价产生较强的支撑。
而从时间上来看,2007年库存连续减少约22周,2008年库存连续减少约17周。当然,也不是库存减少时价格就一直在涨,上涨或反弹到一定幅度后价格出现振荡走势。2007年铜价的一个高点出现在库存连续减少的第十一周;2008年铜价一个高点出现在库存连续减少的第九周,现阶段库存连续减少了三周,如果从前两年的经验来看,库存减少的状态有望延续,按此预计,铜价反弹的一个高点可能出现在4月底或5月初,随后将步入振荡走势。
3月初注销仓单占库存的比例超过了10%。简单地说,LME注销仓单是表示未来所有者准备从仓库提取的金属库存,因此,注销仓单是一个LME仓库金属库存中现货需求的有用指标。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在注销仓单达到库存比例的10%附近时,库存减少的趋势就会延续,所以前段时间注销仓单的变化支撑LME铜库存的连续减少。近几天注销仓单有所回落,占库存的5%左右,所以库存的减少速度略有放缓,后期仍需关注注销仓单的变化,如再次回到10%附近时,库存又将出现快速减少的情况。
沪铜库存的低位拐点
从近几年走势可知,沪铜库存在近几年年初都会出现低位拐点,而从沪铜与伦铜的对比图可以看出,沪铜的低位拐点一般对应着伦铜的高位拐点。由于年初国内铜的进口量较大,金属铜从伦敦转向国内,导致两个市场出现不同的拐点。
数据显示,2009年1月精铜进口量为18万吨,同比增加41%,2月份进口铜33万吨,刷新历史纪录,进口的增加主要是受收储以及前期进口盈利的驱使。由于进口铜到岸一般要延后一个月的时间,笔者认为,1月、2月内外盘比价均处于高位,进口处于大幅盈利,预计3月铜的进口量也将维持在高位,这样进一步验证了金属铜从伦敦向国内转移(从LME铜库存分布可以看出,近期出现减少的主要是在釜山、光阳、新加坡等亚洲仓库,支持LME铜向中国转移的观点)。虽然上半年为中国季节性消费旺季,但今年的经济环境以及金属需求量已经不能与前两年相提并论,在中国消费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进口的增加必将使国内供应量大增,所以,沪铜走势将弱于LME铜,这一点与前两年走势类似。
内外盘比价的高位拐点
1月初,受收储以及季节性消费影响,国内铜价格走势明显强于伦铜,内外盘比价逐渐走高(从7.8回升至8.3),受进口铜和沪铜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内外盘比价逐渐回落,近几天已经回落到8.0附近,短期出现了高位拐点。从内外盘比价与LME铜价对比图可以看出,近期比价与价格的走势与2008年年初上涨行情时类似,先是高比价促进精铜的进口(内强外弱),随着进口的增加,国内供应量增大,沪铜压力大于伦铜,比价逐渐回落(外强内弱),从比价看,现阶段进口仍有利润,后期比价仍有进一步回落的空间,铜价有望延续反弹走势。
CFTC基金净多持仓的低位拐点
2007、2008年基金持仓出现低位拐点后促进铜价大幅上涨或反弹。近两周基金净空单减少约7400手,短期出现了低位拐点,如果后期基金净空持仓延续减少的话,铜价反弹有望延续。
美元指数与道琼指数对铜价的影响
美元指数在突破前期反弹高点之后出现了振荡回落的走势,前期高点附近压力明显,从走势上看,短期**高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美元指数振荡回落的走势延续,将支撑铜价的反弹。道指方面,经过了一轮快速下跌,道指近期企稳反弹,短期对铜价将有一定的支撑,由于近期经济环境没有出现新一轮的快速下滑,市场信心短期有所恢复,即使道指不出现大幅反弹,也会低位振荡,并不会阻碍铜价的反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近期LME铜库存、沪铜库存、内外盘比价、CFTC基金持仓均出现了拐点,类似于前两年年初的季节性因素再次出现。因此,铜价有望延续反弹走势,回调将是较好的买入时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