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改革,塑造城市的“笑脸”
过去,提起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人们都会摇头说:“太脏、太乱了!垃圾遍地都是,苍蝇到处乱飞。”可笔记者日前在黄埔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内的主街一尘不染,内街也看不到任何垃圾。 不只是黄埔村,许多海珠区的居民都发现,近段时间来,一些原本脏、乱、差的街道干净了许多,原来垃圾成堆的卫生死角全都消失不见了。是什么让海珠区的卫生状况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笔者在海珠区环卫局找到了答案:是环卫改革改变了海珠区的面貌,为城市塑造了一张“笑脸”。
市容卫生差 管理是“瓶颈”
海珠区是广州的老城区之一,分布在区内各处的许多老街道、城中村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由于居民整体卫生意识不强,这些地区一直是环卫工作的“老大难”。环卫局几乎天天都会接到居民的投诉电话。
有关部门调研后发现,环卫管理机制的落后是制约海珠区环卫工作*大的“瓶颈”。长期以来,街道环卫站的管理工作一直不明确:城区老街道和主干道管理模式、基础设施不同,收费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条件也相差甚远;有的街道和城中村自行聘请几名工人从事保洁工作,匆匆打扫一遍就了事;有的地区物业管理抢占了环卫市场,而公共区域的卫生责任不明确增加了环卫站无偿服务的成本。面对社会对市容卫生要求越来越高,街道环卫站招架乏术。
落后的管理机制,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和用工合同不规范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海珠区环卫工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为改变这一局面,海珠区对环卫管理工作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市场化运作 实现“管干分离”
该区对环卫改革的思路和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理顺区、街市容环卫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化运作,把市容环卫作业服务推向社会,实现管理与作业分离。
改革中撤销了街道环卫站,组建了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监督所。监督所不再负责具体的环卫作业,通过有关部门委托政府支持的招投标公司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参与竞标环卫作业经营权。已中标的标准、柯林等几家公司承包了若干条街道的保洁任务,接受监督所的监管。监督所在街道辖区内进行环卫作业的监督检查,收缴清洁卫生费、垃圾代运费、处理费,并负责环卫社会宣传和处理环卫投诉等工作。
这一措施的实施,明确了责任,强化了监管,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使环卫工作实现了“管干分离”。
多管齐下 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在海珠区委、区政府的支持、指导下,该区环卫、街道、劳动、人事、审计、编办和财政等多个部门紧密合作,确保了改革的稳步推进。区里高度重视,从财政划拨300万元作为改革专项经费;编办为监督所提供了编制保障;审计部门对原环卫站进行了**的清产核资和经济审计,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人事部门制定了完善的招聘录用规定,从根本上提高了监督所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劳动部门做好机构改革后的人员分流政策指导工作,妥善安排了原环卫站的人员;街道和环卫部门自始至终处理好改革的每一个细节……
在各部门的协调处理下,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和问题迎刃而解。该区环卫局局长吴美庭介绍,在进行人员分流时,曾有个别人以煽动工人闹事的方式来牟取私利。劳动部门严格按照《劳动法》和《广东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对工人作出了充分的补偿,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环卫部门则联合政法、公安部门耐心对工人解释政策、调解纠纷,对以此谋私者进行了教育和警告。环卫局还组织了一支应急队伍,防止交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通过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积极协商,原环卫站的972名职工被企业返聘824人,安置率达到85%,保证了改革的平稳过渡。
通过改革,海珠区建立起环卫行业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理顺了劳动用工关系,降低了环卫运作成本,使该区的环境卫生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有关部门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探索实施相关的措施,巩固改革的基础和成效。
浏览更多请上本司网站:www.gdzh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