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用术语
1.1试验
一项完整的环境试验操作顺序,通常包括:
a.预处理(必要时);
b.初始检测(必要时);
c.条件试验;
d.恢复;
e.*后检测。
注:在条件试验和(或)恢复期间可能要求中间检测。
1.2预处理
为消除或部分抵消试验样品以前经历的各种效应,在条件试验前对试验样品所做的处理。
1.3初始检测
在预处理之后,条件试验之前对试验样品的电性能、机械性能和外观进行的检查和测量。
1.4条件试验
把试验样品暴露到试验环境中,以确定这种环境条件对试验样品的影响。
1.5恢复
在条件试验之后,*后检测之前为使试验样品的性能稳定所做的处理。
1.6*后检测
在恢复之后对试验样品的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和外观所进行的检测和测量。
1.7试验样品
要进行环境试验的指定产品的样本,包括使该产品功能完整的任何辅助部件和系统,如致冷、加热和机械减震器(隔震器)等。
1.8相关规范
产品或材料要满足的一组技术要求及用来判定这些要**否被满足的检测的方法。
1.9严酷等级
试验样品进行条件试验所用的一组参数值。
1.10综合试验
两种或多种试验环境同时作用于试验样品的试验。
1.11组合试验
把试验样品依次连续暴露到两种或多种试验环境中的试验。
注:①各次暴露之间的时间时隔可能对试验样品有显著影响,应准确地予以规定。
②各次暴露之间一般不进行预处理、恢复和稳定。
③检测工作通常在**次暴露前和*后暴露结束后进行。
1.12试验顺序
试验样品被依次暴露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试验环境中的顺序。
注:①各次暴露之间的时间间隔通常对试验样品不产生明显影响。
②各次暴露之间通常要进行预处理和恢复。
③通常在每次暴露之前和之后进行检测,前一项暴露的*后检测就是下一项暴露的初始检测。
1.13基准大气
温度为20℃、气压为101.3kPa的大气。
1.14仲裁测量
在推荐的周围大气条件范围内测量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且未知把大气条件的敏感参数调整到标准基准大气参数值的校正系数时,在精密控制的大气条件下所进行的重复测量。
2.冲击、振动和稳态加速度
2.1重力加速度
由地球引力引起的标准加速度,其值随海拔高度和地球纬度而变。
注:在环境试验中,其值圆整为10m/s2。
2.2临界频率
由于振动导致试验样品的性能异常或(和)劣化;或产生机械共振和(或)其他响应效应如震颤的频率。
2.3交越频率
振动特征量由一种关系变为另一种关系时的频率,如试验的振幅或方均根值(r.m.s)由恒定位移-频率函数关系变为恒加速度-频率函数关系的频率。
2.4阻尼
描述系统中大量能量耗散机理的常用术语,实际上,阻尼取决于许多参数如结构系统、振动模式、应变、作用力、速度、材料和接口滑移量等。
2.4.1临界阻尼
使一位移系统无摆动地返回其起始位置的*小粘性阻尼。
2.4.2阻尼比
在一粘性阻尼系统中实际阻尼与临界阻尼之比。
2.5失真度
失真度
式中:a1——驱动频率的加速度方均根值;
atot——外加加速度的总的方均根值(包括的值a1)
2.6固定点
试验样品与安装夹具、振动台或冲击台台面相接触的部分,样品在该点被固定。
注:如一部分真正的安装结构被用作夹具,则将固定点看作是安装结构的一部分而不是试验样品的一部分。
2.7测量点
可获得指导试验用数据的特定点。分为检查点和基准点两种。
注:为评价试验样品的性能,可在试验样品某些点进行测量,但不能把这些点看作是测量点。
2.7.1检查点
位于夹具、振动台、冲击台或试验样品上*接近固定点的测量点。在任何情况下,检查点都与夹具、振动台或试验样品刚性连接。
2.7.2基准点
由检查点选出、其信号用来控制试验以满足标准要求的点。
2.8优先试验轴
与试验样品*弱轴相对应的三个互相垂直的轴。
2.9正弦拍频
由较低频率正弦波调制的单一频率连续正弦波。一个正弦拍频的周期是调制频率周期的一半。
2.10调制频率
调制试验频率的频率。
2.11试验频率
试验进行期间激励试验样品的频率。
2.11.1预定试验频率
相关规范规定的振动频率。
2.11.2研究试验频率
由研究振动特性得到的需对试验样品进行试验的频率。
2.12扫频循环
在每一方向上横越规定的频率范围一次,如1Hz-35 Hz-1Hz。
2.13时间历程
作为时间函数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记录。
2.14合成时间历程
人工模拟产生的、其响应频谱包络要求的响应频谱的时间历程。
2.15时间历程的主要部分
从曲线**达到*大值的25%的时间到*后一次下降25%的时间的这部分时间历程。
2.16振动器
用来产生或维持机械振动的单自由度系统。
2.17响应谱
一族具有规定阻尼比的单自由度系统在给定输入激励下的*大响应曲线图。
2.18试验响应谱
用分析法或频谱分析装置从振动台台面的真实运动得到的响应谱。
2.19零周期加速度
响应谱的加速度的高频渐近值。
注:由于零周期加速度代表加速度的*大峰值,因而具有实际意义。
2.20高应力循环
导致试验样品产生疲劳应力值的响应循环。
2.21振动周期
周期振动中,同一物理量的相同值重复出现的*短时间间隔。
2.22振动频率
周期振动中,单位时间内相同的振动量值重复出现的次数。
2.23角频率(圆频率)
单位时间内的弧度数、等于频率乘以2π。
2.24位移幅值
正弦振动中位移的*大值。
2.25速度幅值
正弦振动中速度的*大值。
2.26加速度幅值
正弦振动中加速度的*大值。
2.27复合振动
由频率不同的简谐振动合成的振动。
2.28方均加速度
给定时间间隔T内,加速度变量X(t)的方均值。用下式表示:
2.29方均根加速度
给定时间间隔T内,加速度变量X(t)的方均根值。用下式表示:
2.30推力
振动台或激振器所产生的动力*大值。
2.31空载*大加速度
振动台空载时台面中心点所能达到的*大加速度值。
2.32满载*大加速度
振动台满负载时台面中心点所能达到的*大加速度值。
2.33台面位移幅值均匀度
描述振动台台面各点位移幅值不均匀性的参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A——同次测量中,中心点的位移幅值;
——同次测量中,中心点位移幅值对各点位移幅值*大偏差的**值。
2.34台面加速度幅值均匀度,
描写振动台台面各点加速度幅值不均匀性的参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 a——同次测量中,中心点的加速度幅值;
——同次测量中,中心点加速度幅值对各点加速度幅值*大偏差的**值。
2.35横向振动
垂直于主振方向的振动,用百分数表示。
2.36压电加速度传感器
利用压电效应,使其输出的电量和所承受的加速度成一定单值关系的传感器。
2.37传感器电压灵敏度
传感器受单位机械量作用后得到的电压输出量。
2.38传感器电荷灵敏度
传感器受单位机械量作用后所得到的电荷输出量。
2.39试验量值
试验波的*大峰值。
3.气候试验
3.1自由空气条件
无限大空间内的条件,在该空间内,空气的运动只受散热试验样品本身的影响,试验样品辐射的能量由周围空气全部吸收。
注:理论上,本定义不能用于直接辐射加热的试验样品,但实际上也可用于直接辐射加热试验样品的场合。
3.2散热试验样品
在自由空气条件和试验用标准大气条件规定的大气压力(86~106kPa)下,在温度稳定后测得的表面*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5℃的试验样品。
3.3非散热试验样品
在自由空气条件和实验用标准大气条件规定的大气压力(86~106kPa)条件下,在温度稳定后测得的表面*热点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小于5℃的试验样品。
3.4环境温度
3.4.1非散热试验样品的环境温度
非散热试验样品周围空气的温度。
3.4.2散热试验样品的环境温度
在自由空气条件下,散热试验样品周围可忽略其散热影响处的空气的温度。
注:实际上,环境温度是采用在试验样品之下0~50mm的一个水平面上距试验样品一m处或在试验样品与试验箱(室)内壁之间距离的一半处(或者以小者为准)的温度平均值作为环境温度。
3.5表面温度(壳体温度)
在试验样品表面规定点(一个或多个)上测得的温度。
3.6试验箱(室)
是指一个封闭体或空间,其中某部分能达到规定的试验条件。
3.7工作空间
试验箱(室)中能将规定的试验条件维持在规定的容差范围内的那一部分空间。
3.8温度稳定
试验样品各部分的温度与其*后温度之差在3℃(或相关规范规定的其他值)以内时的状态。
注:1)非散热试验样品的*后温度就是放置有试验样品的试验箱当时的平均温度。散热试验样品的*后温度需要重复测量,以确定温度变化3℃(或相的其他关规范规定的其他值),当相邻两段时间间隔之比大于1.7时,则认为达到了温度稳定状态。
2)当试验样品的热时间常数小于在给定温度中暴露的持续时间时,则不需要测量;当试验样品的热时间常数与暴露持续时间为同一数量时,则应进行检查,以确定a).非散热试验样品是否处于放置试验样品的平均温度范围内;b).对散热试验样品,重复测量温度变化3℃(或相当规范规定的其他值)所需要的时间间隔,确定相邻两段时间间隔之比是否大于1.7。
3)实践中,或许不可能直接测量试验样品的内部温度,此时,可测量某些与温度有已知函数关系的其他参数进行检查。
3.9凝露
试验样品的表面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在该表面上析出的现象,即水由汽态转变为聚集的液态。
3.10吸附
试验样品的表面温度高于空气露点温度时,水气分子附着在试验样品表面上的现象。
3.11吸收
水分子在材料内的聚集。
3.12扩散
由分压力差引起的水分子穿过材料迁移的现象。
注:扩散导致分压力平衡,流动(如分子穿过足够大缝隙时形成的粘滞流或层流)*终导致总压力平衡。
3.13呼吸
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空腔内的空气与空腔外的空气之间的交换现象。
(摘自GB/T222-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