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配电网规划中出现的供电范围划分不合理、网络结构不清晰、规划深度不足等问题,在数字化转型的新形势下,需要加强配电网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应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和网络通信、控制技术,提升配电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拓展多能耦合互补、多元聚合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构建“运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的全流程数字化规划体系。全流程数字化规划体系的构建具体体现在架构体系研究、一体化建模研究、规划方法研究、辅助决策研究四个方面:
在架构体系方面,需要深入分析配电网全流程数字化规划的技术需求,构建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配电网全流程数字化规划的总体技术架构,形成全流程数字化多能协同规划辅助决策方法,建立兼具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电网数字化发展新视角和新思路。
在一体化建模方面,在结合“南网智瞰”统一地图服务、“数字政府”服务基础之上,基于“数字政府”中土地出让信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政府规划信息,融合“南网智瞰”中电网拓扑关系、电网运行信息以及电网地理信息等电网规划数据,风、光、水能等各类能源的出力数据等综合能源数据,对多数据源进行关联建模,构建地理、物理、管理数据融合一体化模型,研究纳入风、光、水能等综合能源数据的跨领域配电网规划数据融合方法,形成电网规划数据、综合能源数据与城市规划数据的一体化建模方法体系。
一、概述(LYZJ-V全自动油耐压测试仪数据稳定可靠)
是我公司科研技术人员,依据国家标准GB507-86及行标DL-474·4-92DL/T596-1996的有关规定,��挥自身优势,经过多次现场试验和长期不懈努力,精心研制开发的高准确度、全数字化工业仪器。该机操作简便,造型美观大方。由于采用了全自动数字化微机控制,所以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靠。
二、仪器特点(LYZJ-V全自动油耐压测试仪数据稳定可靠)
1. 仪器采用大容量单片机控制,工作稳定可靠;
2. 仪器内设宽范围看门狗电路杜绝了死机现象;
3. 多种操作选择,仪器程序设有GB1986、GB2002两种国家标准方法和自定义操作,能适应不同用户的多种选择;
4. 仪器油杯采用特种玻璃一次浇铸成型,杜绝了漏油等干扰现象的发生;
5. 仪器独特的高压端采样设计让测试值直接进入A/D转换器,避免了在模拟电路中造成的误差,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6. 仪器内部具有过流、过压、短路等保护等功能,并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电磁兼容性好;
7. 便携式结构,易于移动,户内外使用均很方便。
三、技术指标(LYZJ-V全自动油耐压测试仪数据稳定可靠)
1. 升压器容量 1.5 kVA
2. 升压速度 2.0 kV/s,2.5 kV/s,3.0 kV/s,3.5 kV/s 四档任选
3. 输出电压 0~80 kV
4. 电源畸变率 <4%
5. 显示方式 大屏幕液晶汉字显示
6. 电极间隙 标准2.5 mm
7. 外形尺寸 430 mm×410 mm×412 mm
8. 仪器重量 29 kg;
四、使用条件(LYZJ-V全自动油耐压测试仪数据稳定可靠)
1. 环境温度 0~40℃
2. 相对湿度 ≤85%
3. 工作电源 AC 220V ± 10%
4. 电源频率 50 ± 5 Hz
5. 功率消耗 <200
五、机箱及面板部件说明(LYZJ-V全自动油耐压测试仪数据稳定可靠)
1.液晶显示屏;2.功能键;3.打印机;4.升压速率切换开关;5.指示灯;
6.油杯仓盖;7.温、湿度传感器;8.地线柱;9.电源插口;10.电源开关;11.高压标志
1. 液晶屏 显示日期、时间、操作参数、测试结果、操作菜单提示等相关信息;
2. 功能键 选择设置操作参数;
3. 打印机 打印单次及多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4. 切换开关 选择不同升压速率;
5. 指示灯 灯亮时表示相关操作步骤正在进行中;
6. 油杯仓盖 打开后放入或取出油杯,关闭后方可进行测试;
7. 温湿传感器 测量摄氏温度和相对湿度,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加以显示;
8. 地线柱 可靠的地线连接柱;
9. 电源插座 良好插接AC 220V 50Hz电源线;
10. 电源开关 控制仪器电源通断;
11. 高压标志 提示高压危险的三角标志。
六、操作步骤图解
1. 插接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液晶屏显示开机页面(图1)
图1 开机页面
2. 在图1页面下,按 设置 键进入下一个页面(图2);
3. 在图2页面下,按 选择 键移动光标√ 至 GB1986处,按 确认 键即可进入国标1986设置子页面(图3)。
在图3页面下,按选择键移动光标至停升电压,按 + 或 - 键设置停升电压 ,其默认值是80 kV,可选范围10 kV~80 kV(增量Δ=10 kV)。选择完毕后,按 确认 键返回开机页面,按 开始 键进行测试。
如果没有可靠接地,仪器会显示 请接地!并发出报警声,这时应该关掉电源,接好地线后再重新进行操作。如果没有或者没有条件安装地线,可按任意键跳过,不会影响测试结果。
4. 在图2页面下,按 选择 键移动光标√ 至GB2002处,按 确认 键即可进入国标2002设置子页面。在该页面下的操作与GB1986子页面基本相同,可参考六、操作步骤图解3.的相关内容。
5. 在图2页面下,按 选择 键移动光标√ 至时间设置处,按 确认 键即可进入时间设置子页面(图4)。
按 选择 键移动光标—至年、月、日、时、分处,按 + 或 - 键选择具体数值后,按确认键确认,并返回开机页面;
6. 在图2页面下,按 选择 键移动光标√ 至自定义设置 处,按 确认 键即可进入 自定义设置 子页面(图5);
图5 自定义设置子页面
在图5页面下,按 选择 键移动光标到相应的选项,再按 + 或 - 键可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其中:
静置时间 默认值15 min,范围1~15 min(增量Δ= 1 min);
间隔时间 默认值5 min,范围1~10 min(增量Δ= 1 min);
搅拌时间 默认值10 s, 范围5~90 s(增量Δ= 5 s);
停升电压 默认值80 kV,范围10~80 kV(增量Δ= 10 kV)。当仪器升压到 停升电压 以后将停止升压,并进入到保持状态。若持续50 s无击穿,仪器将默认当前停升电压为绝缘油击穿电压;
打压次数 默认值为6次,可选范围1~6次(增量Δ=1次);设置好后按 确认 键返回开始页面,按 开始 键进行测试;
7.在图2页面下,按 选择 键移动光标√ 至数据标定处,按 确认 键即可进入 数据标定 子页面(图6)
注意:设备出厂前数据已由厂家标定好,用户不需要进入程序标定,如需要标定数据,请与生产厂家联系索要密码进行标定。
8. 每次击穿电压值和轮回次数自动存储,测量完毕后显示测试完毕,然后按 确认 键返回到开机页面(图1),按 打印 或 显示 键,进入油样单次击穿电压值和平均值的存储记录显示子页面(图7)。
按 打印 键打印页面显示的(近一组的)测试结果。按 选择 键,进入编号为1的数据存储子页面(图8)。在图8页面上再按选择 键,便进入编号为2的数据存储子页面(图9),依次类推。所以,这组子页面的选择 键为图8~12的循环翻页键。
在图8~12的子页面中,按 打印 键打印子页面显示的测试结果;按 确认 键,则返回开机页面(图1)。
注:LYZJ-V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采用了与PC机相同的逆序数据存储系统,您可以容易地发现图8~12页面中的编号与时间顺序的规律,即编号1显示的是近的测试数据,而编号2显示的是次近的测试数据,依次类推。由于存储器可存储近的35组测试数据,所以当数据超过35组后,系统便��自动将过去的数据顶替出存储器。
在显示子页面,按打印键打印所选页面的存储数据,按确认键返回主页面 。
、源荷平衡、城市规划、地理位置等条件限制下,构建配电网分区选址定容规划模型,并从用户供电率、经济成本、新能源消纳率以及可靠性角度建立规划评价指标考核体系。在算法层面上,使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对数据层中的基础数据进行预处理与挖掘建模,基于政府控规信息实现分地块负荷测算和饱和负荷测算结果校验。通过对负荷与新能源时空分布特征的提取,分析各区域间新能源出力特性、负荷特性的差异性,结合区域发展、城市空间与社会网络特征因素,通过特征处理与特征选择的过程,对规划区域内的用户进行聚类,划分出不同区域与城市空间,精细化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用户的用电需求。此外,基于电网规划数据、综合能源数据以及城市规划数据,进行能流计算,并考虑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下的概率能流计算过程。
在辅助决策方面,形成基于数字优化的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规划辅助决策方法,实现对各类能源物理特性的差异化管理,建立综合用能标准和多能协同规划辅助决策体系。用能标准和多能协同规划决策体系再辅以城市能源精细化管理,基于数字化规划、数字化设计、数字化交付流程,探索“运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的全流程数字化规划建设体系。
*终,基于“南网智瞰”等统一地图与“数字政府”的服务实现规划过程的可视化展示。其中,“南网智瞰”将实现“一图三态”:通过对历史态、现状态、规划态的电网运行数据可视化,实现对电网架结构的全时空管理。对接“数字政府”,实现土地出让信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政府规划信息在GIS图上的可视化。建立规划、营销联动的可视化政务信息展示,实现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同步更新和有效互动。
目前,数字产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以数字化转型为载体驱动能源行业改革性变革以及推动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既是现实迫切需求,也是行业发展方向。构建“运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的全流程数字化规划建设体系,必将推动现代能源系统转型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积极赋能。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