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1000客户来浙江三方做先决条件检查2009年7月6日AP1000核电客户为PV40/PV44气动截止阀和手动偏芯球阀的制造进行先决条件检查,该项目相关人员就该两款产品对公司的生产流程、设备、人员配备、仓储流程、加工、铸造、检测等等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产前检查,以确保公司能顺利完成该批订单打下强心针。客户专门对公司的创储进行了详细的询问,从普通仓库到核电专用仓库都进行了走访,并对相应的检查问题的不明处进行了询问。公司核电质保负责人叶水兰就此问题向客户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为客户解去心中疑问。 西屋公司在已开发的非能动先进压水堆AP600的基础上开发了AP1000。 AP1000为单堆布置两环路机组,电功率1250MWe,设计寿命60年,主要**系统采用非能动设计,布置在**壳内,**壳为双层结构,外层为预应力混凝土,内层为钢板结构。AP1000主要的设计特点包括:
(1)主回路系统和设备设计采用成熟电站设计 AP1000堆芯采用西屋的加长型堆芯设计,这种堆芯设计已在比利时的Doel4号机组、Tihange3号机组等得到应用;燃料组件采用可靠性高的Performance+;采用增大的蒸汽发生器(D125型),和正在运行的西屋大型蒸汽发生器相似;稳压器容积有所增大;主泵采用成熟的屏蔽式电动泵;主管道简化设计,减少焊缝和支撑;压力容器与西屋标准的三环路压力容器相似,取消了堆芯区的环焊缝,堆芯测量仪表布置在上封头,可在线测量。 (2)简化的非能动设计提高**性和经济性 AP1000主要**系统,如余热排出系统、安注系统、**壳冷却系统等,均采用非能动设计,系统简单,不依赖交流电源,无需能动设备即可长期保持核电站**,非能动式冷却显著提高**壳的可靠性。**裕度大。针对严重事故的设计可将损坏的堆芯保持在压力容器内,避免放射性释放。 在AP1000设计中,运用PRA分析找出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提高**水平。AP1000考虑内部事件的堆芯熔化概率和放射性释放概率分别为5.1×10-7/堆年和5.9×10-8/堆年,远小于**代的1×10-5/堆年和1×10-6/堆年的水平。 简化非能动设计大幅度减少了**系统的设备和部件,与正在运行的电站设备相比,阀门、泵、**级管道、电缆、抗震厂房容积分别减少了约50%,35%,80%,70%和45%。同时采用标准化设计,便于采购、运行、维护,提高经济性。西屋公司以AP600的经济分析为基础,对AP1000作的经济分析表明,AP1000的发电成本小于3.6美分/kWh,具备和天然气发电竞争的能力。AP1000隔夜价低于1200美元/千瓦(包括业主费用和厂址费用)。
(3)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 AP1000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类严重事故: 堆芯和混凝土相互反应;高压熔堆;氢气燃烧和爆炸;蒸汽爆炸;**壳超压;**壳旁路。 为防止堆芯熔融物熔穿压力容器和混凝土底板发生反应,AP1000采用了将堆芯熔融物保持在压力容器内设计(IVR)。在发生堆芯熔化事故后,将水注入到压力容器外璧和其保温层之间,可靠地冷却掉到压力容器下封头的堆芯熔融物。在AP600设计时已进行过IVR的试验和分析,并通过核管会的审查。对于AP1000,这些试验和分析结果仍然适用,但需作一些附加试验。由于采用了IVR技术,可以保证压力容器不被熔穿,从而避免了堆芯熔融物和混凝土底板发生反应。 针对高压熔堆事故,AP1000主回路设置了4列可控的自动卸压系统(ADS),其中3列卸压管线通向**壳内换料水储存箱,1列卸压管线通向**壳大气。通过冗余多样的卸压措施,能可靠地降低一回路压力,从而避免发生高压熔堆事故。 针对氢气燃烧和爆炸的危险,AP1000在设计中使氢气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逸出的通道远离**壳壁,避免氢气火焰对**壳璧的威胁。同时在环**壳内部布置冗余、多样的氢点火器和非能动自动催化氢复合器,消除氢气,降低氢气燃烧和爆炸对**壳的危险。 对于蒸汽爆炸事故,由于AP1000设置冗余多样的自动卸压系统,避免了高压蒸汽爆炸发生。而在低压工况下,由于IVR技术的应用,堆芯熔融物没有和水直接接触,避免了低压蒸汽爆炸发生。 对于由于丧失**壳热量排出引起的**壳超压事故,AP1000非能动**壳冷却系统的两路取水管线的排水阀在失去电源和控制时处于故障**位置,同时设置一路管线从消防水源取水,确保冷却的可靠性。事故后长期阶段仅靠空气冷却就足以带出**壳内的热量,有效防止**壳超压。由于采用了IVR技术,不会发生堆芯熔融物和混凝土底板的反应,避免了产生非凝结气体引起的**壳超压事故。 针对**壳旁路事故,AP1000通过改进**壳隔离系统设计、减少**壳外LOCA发生等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
(4)仪控系统和主控室设计 AP1000仪控系统采用成熟的数字化技术设计,通过多样化的**级、非**级仪控系统和信息提供、操作避免发生共模失效。主控室采用布置紧凑的计算机工作站控制技术,人机接口设计充分考虑了运行电站的经验反馈。
苏公网安备 320281020008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