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汽集团)总部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是国内主要的重型载重汽车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以开发和制造中国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成功引进斯太尔重型汽车生产项目和与沃尔沃合资生产项目、自主研发HOWO产品是目前中国重型汽车产销量大的企业而闻名。
中国重汽集团前身是原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原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始建于1935年,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该厂于1956年开始自主研发设计制造汽车,步入汽车制造企业。1960年4月试制出了中国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重型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同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到济南视察时,参观了这辆样车,朱德元帅亲笔题写"黄河"。几十年来,共生产重型汽车数十万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工业园区一角
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汽集团经过改革重组,对企业进行了再造,重新构架了企业运营机制,焕发了企业活力。
中国重汽集团的生产经营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经营指标连续七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重汽集团始终做到了:当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实现大幅度增长;当市场需求平淡时,企业有较大幅度增长;当市场下滑时,也要保持适度增长。
技术**和**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中国重汽集团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和竞争能力,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广泛吸纳世界重卡先进技术,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努力**,全力打造自己的产品优势,2001年开发出飞龙系列,2002年成功开发出了斯太尔王系列、2003年成功开发出黄河王子系列、2004年成功开发出HOWO-7系列、黄河少帅和斯太尔Ш等系列整车产品,2005年成功开发出HOWO-8系列、斯太尔豪骏系列、金王子系列、黄河将军系列,在整车开发的同时开发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单级驱动桥、缓速器及重卡盘式制动器等重要总成,并在特种车、专用车、客车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现拥有各类车型1200多个,成为国内驱动形式全和吨位品种多的重型汽车生产企业。特别是HOWO-7系列车的开发成功,在国内外重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业内人士誉为“重卡**”,拉开了与主要竞争对手的距离,巩固了中国重汽集团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中国重汽集团已达到三个国内:牵引车国内销量,300马力以上大功率发动机国内销量,装备10升以上发动机的重型汽车国内销量。
2004年10月28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重卡下线
中国重汽集团几年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多项,总投资超过了40亿元。***技术中心提升改造项目**展开。济南工业园、长清工业园和章丘产业园相继建成,代表国际水平的数控车架生产线、新总装线、HOWO焊装线、油漆线、面漆线等也已投入运行。投资近十亿元、设计与制造能力与国际重型汽车发动机水平接轨的济南动力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成立,成为中国重汽集团发动机的生产基地。
物流畅通的新装配线
面对重型车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国重汽集团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做强做大,积极开展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实施技术国际化战略,通过学习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重汽集团的更快发展。带动了与MAN公司、ZF公司等世界知名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间更广泛的国际技术合作,**提升了整车及零部件开发和制造水平,迅速扩大全球配套和采购。
国际水准的发动机加工中心
进口机器人焊接手
在产品设计研发方面与国外知名公司合作,全部实现了3D设计,自主开发了具有国内**水平的产品明细表管理系统,与国内知名大学合作进行了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的研究应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销售货款一线通系统、售后服务一线通系统、企业资源计划TRP3000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车间作业管理系统等均是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
国际水准的重卡油漆线
目前,中国重汽集团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即A股"中国重汽"和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中国重汽”。中国重汽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不断得到扩展。
现在,中国重汽集团已经具备了技术、品牌、成本、价格、人才和网络等诸多方面优势,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是中国重型汽车生产的骨干企业。同时,中国重汽集团充分利用资本这一纽带,进驻多个产业,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中国重汽集团已有了一批深受中外消费者欢迎的品牌产品。HOWO卡车荣获中国重型汽车行业十大影响力畅销品牌;被国家商务部公布为2006年具市场竞争力品牌。2007年又荣获“中国品牌产品”称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生产力科学同盟共同授予中国重汽“2006世界市场****年度品牌”与“2006****世界影响力品牌”两项大奖。
从2004年到2008年*****吴邦国、王兆国、吴仪等相继视察中国重汽集团,赞扬中国重汽集团的发展,并提出殷切期望。
亚洲大的桥箱生产基地
中国重汽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是: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技术**战略、区域化战略和高质量低成本战略,逐步实现产品、市场、资本、机制和品牌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