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电阻值与摩擦电压值那个更有价值?
在销售静电产品时,经常有客户对静电产品的表面电阻值及产品的摩擦电压值很关注,为了更好的做好静电防护措施,还是有客户没有注意到购进来的静电产品实际的测量数据:静电阻值、摩擦电压值,或者只听供应商随口说的测量数据,没有对实物进行现场测量,这样会对生产带来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如果在购买防静电产品验收时,有一套完整的检测仪器及检测流程,静电防护就有一定的保障。
电子制造业的工厂,为了保证电子产品质量,想尽一切办法做好静电防护,但如果在购买防静电产品没有配套的ESD人员及静电检测仪器,谈何能做好静电防护呢?更何况每一种防静电产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或使用寿命,防静电用品也不例外,做好防静电产品的性能检测是重中之重,性能检测必须具备完整的检测仪器,检测结果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静电防护,而不是听他人说或看到一些纸质性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不能代表所有批次的物品,只代表送检那个产品),不要因为无任何价值的纸质报告(纸上谈兵)蒙骗了自己,实地检测实物才是较好的方法,有了实质性的检测参数,做好静电防护才有方向。
目前发现有些客户购进很多防静电产品,从来没有做过系统性检测,而偏偏就被客户验厂时PK掉代工的资格,非常可惜,如果在客户验厂之前能够做到自检,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整改,这样就不至于失去机会,例如:生产在用的防静电手腕带,国标要求使用寿命为半年,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求定期检测,在使用过程外观有可能没有明显的损坏、断裂,但很可能是手腕带里面的铜芯线已经断开,没法正常释放静电,恰好碰上验厂,那问题可大了,明显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检测防静电服就能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市面上很多防静电服测量静电阻值是可以通过(用静电剂做表面处理,表面阻抗值临时可以达标,收货验收合格,这是很可怕的做法),但测量静电压就无法通过(摩擦电压高达500V以上),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还是生产防静电服的面料,市场上防静电面料参差不齐,有些防静电面料根本就没有织入防静电导电丝,全是黑线,根本用肉眼是无法判断出防静电服的静电效果,只有用静电压检测仪器来测量防静电服的摩擦电压,这样才能判断出防静电服是否能达到防静电!做工方面也有讲究,导电丝的衔接不好导电性能就会下降,对静电防护也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大家用网格面料做的防静电服,导电丝纵横交叉释放静电效果更理想。
防静电服如果只测量表面电阻值达标,并不代表静电压值可以达标,物体的物理性能不同,摩擦时所产生的静电压完全不同,静电产生是由于摩擦或感应而产生,摩擦静电是由于两个物体接触摩擦或分离过程中产生电荷的移动而产生,导体之间产生摩擦留下的静电通常比较弱,防静电服的导电丝就是起到这个作用,由于导体的导电能力强,摩擦产生的离子会在摩擦过程中及终止时很快运动到一起而中和。
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各行业对防静电管理的意识也在逐渐地严格化。防静电产品能够有效地将人体静电泄放或者进行静电荷中和,有效防止静电放电带来的危害。一般防静电产品在采购之前,客户会要求防静电产品生产厂家出具弟三方(国家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使用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测试摩擦起电电压,测试时,开动摩擦起电机使摩擦电极与被测物体摩擦,单向摩擦20次(时间20s)停止,10s内用非接触式静电电压表测试摩擦轨迹起电电压测试工作台面、地面、工作椅面、周转车表面摩擦电压时,应将被测物接地后利用摩擦起电机直接测试。对于板、片材(包括簿膜),应在底面放置一块边长不小于270mm、厚度不小于0.5mm的正方形不锈钢电极板并良好接触,将电极板接地后测试。对于产品(材料),以每个样品不同点测试3次的平均值为结果
SJ/T10694-1996(手动摩擦起电)
测试时手持干燥布料(选用纯棉或防静电面料),以频次数约120次/min,手掌适当施加压力,单向摩擦被测件某一部位20次,按静电电压表使用方法立即接近摩擦部位,观察仪表显示数值
反复测试5次取平均值
在电子工业中,随着集成度越来越高,集成电路的内绝缘层越来越薄,互连导线宽度与间距越来越小,例如CMOS器件绝缘层的典型厚度约为0.1μm,其相应耐击穿电压在80-100V;VMOS器件的绝缘层更薄,击穿电压在30V。而在电子产品制造中以及运输、存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电压远远超过MOS器件的击穿电压,往往会使器件产生硬击穿或软击穿(器件局部损伤)现象,使其失效或严重影响产品的可靠性,综上所述,测量摩擦电压值是多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