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刘先林:把进口测绘设备挤出去

日期:2025-01-20 03:57
浏览次数:2082
摘要:

北京国家博物馆。“经纬之光———国内测绘成果成就展”的主展馆里,一套叫做“JX-4C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设备安静地“呆”在主展厅的一角。而能够在这个对50年来我国测绘成果及应用的大检阅中占据这一角,显然并非易事。于是,记者找到了它的研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先林。

“30多年来,我*大的乐趣就是把外国的东西顶出去,要不就是把它们拆了,换成中国的东西。”

刘先林告诉记者,这套完全由我国科研工作者自主研发的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每套10万元的价格比进口设备低很多。当年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投入的研发资金不足百万,如今仅在国内就卖出去1300多套,产值1亿多元。“完全取代了进口设备,还卖到了日本、巴基斯坦等国。”说这句话时,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在刘先林的指导下,记者戴上了这套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特别配备的眼镜,刚才在电脑屏幕上普普通通的高山、河流、房屋,此时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变得高低起伏了。刘先林说,这样可以让测绘人员在办公室里也能感受到野外真实的场景。“过去搞地形测量,必须到野外进行实地测量。有了这套设备,可以通过航空照片、卫星照片,把地面模型原封原样搬到室内来。以前艰辛的野外测绘工作,现在坐在电脑前就能完成了。所有测绘要求的图种,这套设备都能够制作,应用面非常宽广。”

这套设备和与之配套的扫描仪、三维景观平台,为刘先林他们赢得了一项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此前,刘先林还得过很多的奖项,获得过不少荣誉。记者请他总结一下经验,他说:“精神因素应该是*重要的一个原因。30多年来,我*大的乐趣就是把外国的东西顶出去,要不就是把它们拆了,换成中国的东西。”

这些年,被刘先林取代的国外产品有很多。比如,1987年,刘先林主持研制出JX-1解析测图仪,一举夺回解析测图仪国内市场,而此前我国解析测图仪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到1988年,JX-3解析测图仪研制成功,产品在国内推广,并出口到一些国家,同时出现了一个现象,即用JX-3解析测图仪改造国外的同类产品。“外国产品其实并不适合中国人用,很多都被我们拆了,保留外壳等机械部分和光学玻璃,其他的电器部分和计算机里的软件全部被我们置换了。”

他总结说:“在航空摄影从模拟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中,*早的模拟仪器可以说100%是进口的;后来到半数字化阶段,也就是解析测图仪时期,80%—90%的设备是国产的;现在是全数字时代,国产化率大概在95%以上吧。”

“那是我们卖出去的**台设备。实在太大、太沉了。当时没有经验,研制生产都是在楼里做的,没想到做好后根本没法往外运。”

1985年的**,“轰隆”一声巨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三楼的一面墙被砸开了一个大洞。这是一次经过批准的人为破坏,其目的就是把刘先林他们研制完成的正射投影仪运出楼去。

正射投影仪在当年农业普查急需的一种先进的测绘仪器,从国外进口每台需要200万马克,国家曾花大价钱买了几套,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刘先林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只花了57万元人民币,仪器生产出来了。其作为我国**研制成功的大型航空测量仪器,在20多个省市都得到了推广,不过这是二十年前的事。

“那是我们卖出去的**台设备。实在太大、太沉了。当时没有经验,研制生产都是在楼里做的,没想到做好后根本没法往外运。”刘先林说他是个记忆力很差的人,但那天的事他如今还记忆犹新。“我们后来在楼外面支起了木头架子,还调来了一台升降机,总算把它运了出去。课题组有人跟我说,这产业化也太难了,咱们可不能再搞**次了。”

的确,研制出先进的测绘仪器不容易,把它推向市场,在外国产品一统天下的市场上分一杯羹,甚至把它们挤出去,更是难上加难。这一点,在测绘科研一线拼搏了大半辈子的刘先林比谁都清楚。

用研究院的机制搞产品推广有很多不顺的地方,于是,在1989年,刘先林积极推动成立了公司并任董事长。推广产品之难,刘先林很快就领略到了。他首先面临的是用户对国产设备的信心不足。尽管国产仪器并不比国外产品差,但是有时连与国外仪器进行公平竞争的机会都没有,要说服有关单位用户支持国产货,不是那么容易的。

别的公司重视做用户单位领导的工作,他则深入到生产单位中,做作业员的工作。他认为,要使国产仪器站住脚,在用户心目中取得信誉,必须在服务上比外国产品更过得硬。所以,多年来,他们免费每3个月为用户提供一次升级软件,设备出了问题随叫随到。一次,他们去无锡调试仪器,每天干到深夜,干完出来,单位大门早就关了,刘先林只好与年轻人一道跳墙出去。

刘先林说,这些年坚持下来,他们在市场上也是收获颇丰。他们的很多研究课题就来自于用户的需求,不少成果也是在应用现场完成的,砸墙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测绘科研的道路,就是我们在地狱里饱经艰苦,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能吃苦,谁*能坚持,谁就能*后走出去。”

刘先林1994年成为我国首批中国测绘工程院院士,但在单位里,他更愿意大家叫他“老刘”。“老刘”没有架子,给用户维修设备,他整个人都钻在桌子下,被误会成专业修理工。如果有**,你在马路边见到一个满头白发理得短短的、戴着厚厚的眼镜片的老头儿,匆匆忙忙从一辆皇冠车里下来,在路边摊买了两样青菜,又小跑着回到车上,驾车离开,那个人可能就是刘先林。

所以,单位的有人说:他不像个院士;还有人说,他也不像个老头儿。

刘先林办公室的楼道里放着的一个像公园里小船一样的东西,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一种简陋的蜜蜂三型飞机的机身,插上翅膀就可以飞上天。而今年,刘先林他们在山西、河南等做数码相机的试验时,用就是这种飞机。

长期以来,国内航空摄影测量一直是采用基于胶片的航空摄影(摄像)仪。这种摄影方法成本高,对天气条件要求苛刻,有的地方一年也没有几天理想的天气,而且不能当场看出航摄效果,在数据处理效率等方面也有欠缺。近年,一些发达国家已经使用航空数码相机。数码摄影相机可直接、快速地获取影像并记录在硬盘上,是我国测绘生产急需的设备。

进口仪器价格极为昂贵,一套1800多万元,而我国目前已累计进口10多套,耗资巨大。还有一条也让刘先林难以忍受,数码相机里有一个关键部件我国不能生产,别说技术,有关国家就连产品也不卖给我们。为解决我国测绘发展的瓶颈———数据采集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航摄问题,发展我国自己的数码摄影相机刻不容缓。

2003年,已过退休年龄的刘先林毅然接受挑战,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航空数码相机的研制。到2005年底,研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进入试验阶段。为了测试数码相机的精度和摄影效果,试飞工作两三个月就要做一次。

在山西进行**试验那天,已是下午5点多,太阳西斜。看着那个小小的蜜蜂三型飞机,有人心里不禁犯了嘀咕:这与我们平时乘坐的飞机差别也太大了,**有保障吗?大家没想到的是,刘先林竟**个登上了飞机,一飞就是40多分钟。

在担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的时候,他曾对新来的年轻人发表过这样的演说:“祝贺你们进入了地狱的大门!测绘科研的道路,就是我们在地狱里饱经艰苦,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能吃苦,谁*能坚持,谁就能*后走出去。”他还说过:“科研工作就好比压在石头下面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会从哪儿长出来,但是它一定会长出来。”

这是刘先林的亲身感受,他也正是在“地狱”里不停地艰辛探索的人。“数码相机现在试验完毕,可以接受订货了,还是老规矩,国产的价格相当于国外产品的百分之十几,200万元人民币左右吧。”他告诉记者。

“我现在年纪大了,我的希望是,将来数码相机不仅仅能取代胶片相机,取代国外产品,而且可以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的实时航空摄影测量全自动后处理软件及解决方案。这肯定是个重大的技术进步,会在‘十一五’后期引发整个测绘行业的一次变革。我们国家地表变化太快,像城市的扩张、道路的新建,几个月不进行一次航拍,数据就会落后。因此,现在急需快速地、实时地提供地表的空间信息,这是当前我们测绘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看着他讲起这件事的兴奋劲儿,记者知道,这个“老头儿”还会再干下去。

■人物档案

刘先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导,研究员。一九六二年八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分配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原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他长期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为我国航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是写入航测内业规范的**个中国人发明的方法。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34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