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解析两种工业化

   今天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与技术,或者说从经济中工业化的程度看,应该已经达到欧、美、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水平与程度,甚至更高一点。但是从工农业的人口结构上看,中国可能仍然处于欧美19世纪中后期的水平。美国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初期,当时“家庭农场”的从业人员约占国内就业人员的四分之三,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基本完成,农业人口缩减到了八分之一;欧洲的工业化从18世纪中期开始,大约在20世纪初完成,如德国在1914年农业就业人员占到全体劳动力不足10%。

  换言之,以制造业的能力而言,中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的水平;以劳动力结构而言,中国仍处于发达国家工业初期的水平;以城市化的程度以及服务业的比重而言,中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

  何以会有这种差异?大体上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服务本国的经济与社会过程中发展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为表征的工业**,是西方工业化的**推动力。工业化发展,大规模生产出现,吸收农业劳动力,国民收入增加,财富增加,消费能力提高,进一步促进工业发展,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城市化因之得到发展。这是一个内生性的工业化过程,历时约150年。

  内生���的工业化特点是,工业化所涉及的相关产业链,无论是前端、中端还是后端,无论是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的制定、生产制作,还是包装、运输、销售、消费与维护,都在本国完成,因此工业化是各相关产业的**与均衡发展,工业化过程中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服务业也会同步发展。生产制造吸收一个劳动力,其他相关行业可能吸收了多个劳动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单位工业品的生产成本急剧下降,工业部分可支撑的领域扩大,经济与财富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工业化可吸收的劳动力加速发展。因此,工业化过程中,加工制造业扩张的速度,前后端服务业扩张的速度,以及对农业劳动力吸收的速度,三者之间的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就造成了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波动。

  由于受制于三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因此相对而言,内生性的工业化过程,经济发展较慢,储蓄率低。比如,美国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储蓄率即低于10%。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化无疑首先并主要是外生性的。中国加入了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首先并主要服务发达国家经济体,其次才是服务本国经济。当时,各种政策与激励基本都是出口导向的。

  外生性的工业化,表现为中间在内,两头在外,制造业发展突出,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发展落后。制造加工业扩张,吸收了农业的劳动力,但由于并不带动前后相关服务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发展,因之,外生性工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远远小于内生性的工业化。换言之,如果是内生性工业化,当工业吸收了1.5亿的农民工时,可能同时要吸收2亿-3亿劳动力于不同层次的服务业。

  同样道理,外生性工业化只是形成制造业的集聚(clusters),表现为工厂的集聚,因此它虽然会推动工业区的物理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不会带动前后不同价值链行业的发展,不会形成多元行业、多层次群体的集聚,因此既不要求也不会促进建立群体集聚与运行所需要的软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如软性的产权体系、教育与培训体系、文化与价值特点等。它造就了许多工业区,却不形成许多各有文化特点的城镇。

  30年外生性工业化之路给中国人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财富的快速增加,也留下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现在是探讨内生性工业化之路的时候了。不过,外生性工业化使中国的制造加工业快速发展到了西方后工业化时期水平,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为未来内生性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今天的中国是前工业化、工业化与后工业化并存,因此未来的内生性工业化与后工业化之路,显然也将不同于西方的内生性工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