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日举行的中国(国际)能源装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隋永滨表示,在部分已完成国产化并形成量产能力的设备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已初步显现且有不断扩大趋势。他表示,能源装备企业应当广开思路,避免产业趋同化。
产能过剩引发无序竞争
近年来,我国能源装备自主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为国内用户降低工程造价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支持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60万千瓦超临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以及三峡水电机组、特高压输电工程装备等重点工程国产化率均达到80%以上。但在隋永滨看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装备产业或将遭遇产能过剩的问题。
据他介绍,2009年,我国火电装机容量累计达6.52亿千瓦,占国内总装机总容量的74.6%,同比下降1.45个百分点。虽然2020年电力装机规划尚未明确,但预计火电新增装机将不足3亿千瓦,即使考虑老机组改造和上大压小,其增长空间也十分有限。他推断,“三大动力”和其他中小发电设备企业在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生产能力可能将出现过剩的现象。
与常规电源相似,技术门槛*高的核电��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据隋永滨介绍,国家按照规划建立了东北、上海、四川三大核电装备制造业基地,百万千瓦核电的核岛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主管道、核级泵阀、吊环等关键设备初步形成生产能力,并呈现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其中,压力容器2009年产能为7套,预计2012年达到12套;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2009年产能为4.5套,2012年将达到7套;核岛主泵2009年产能为3套,2012年将达18套;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2009年产能为8套,预计2012年达15套。
“当前的潜在生产能力已经能够适应核电发展规划和出口需要,不宜再建造新的核电装备基地,但是各地仍然出现了重复投资、一哄而上的现象。”隋永滨说,“仅二代改进核电级泵阀市场就有十几家企业形成生产能力并开始拼价格”。
隋永滨表示,目前国内制造企业开始竞相压价,甚至有些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进行竞争,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制造企业还是对国家的重大战略工程**来讲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在亏损的情况下向国家提供设备,那必将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方合力避免产业趋同化
对于产能过剩问题,隋永滨建议能源装备企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避免整个产业的趋同化。
“目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60~100万千瓦空冷机组、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泵等相关设备、为辅机配套的工业汽轮机以及电动执行机械等设备仍然需要大量依赖进口;自动化控制体系及关键自动化仪表,虽然在百万千瓦火电领域中有了一定进步,但总体上并没有发挥较大作用;此外,上等中小型铸锻件供应严重不足,成为发展核电和常规火电产品瓶颈;石化加氢阀门,火电高参数阀门90%依靠进口。”隋永滨认为,未来10年,先进能源装备仍是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上述设备领域在国产化方面还存在很大阻力,同样也是未来市场发展的重点,因此广大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应当将更多精力投入其中。
不过隋永滨表示,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的自律和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继续坚持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够认真研究,制定一些导向性的政策,并加上用户的支持配合。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共同搞好国产化,并积极稳妥推进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