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今天开始推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的总结报道,分上、中、下三篇,从“机与谋”、“新与旧”、“扶与放”三个辩证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敬请读者垂注。 南方日报记者陈韩晖吴哲
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和低碳发展潮勃兴加速了全球技术变革,新一轮产业转型正在波澜壮阔地铺开,与此前全球三次产业**擦肩而过的中国,这次机遇再也不容错失。
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的机会,也是广东的选择。今年10月,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广东此前已先行一步,明确今年以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子信息和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三大产业为突破口。*近又确定,省财政“十二五”期间将每年新增安排20亿元、五年共投入100亿元,支持**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1月30日,首批5.8亿元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评审工作进入公开答辩环节。
大幕已经拉开,广东选择了怎样一个机会?又该如何谋篇布局,借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实现弯道超车,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
“战略性”之机:广东未来靠什么继续**?
机会像小偷,来的时候你不知道,走了你才知道损失惨重。
近20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重大产业**,每一次都是一个由技术革新催生新兴产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的过程。17世纪,英国靠蒸汽机带动新产业,缔造了数百年辉煌。19世纪,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次工业**,让美国逐步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而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产业信息**爆发以来,日本用数十年左右时间,走完了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
历史经验表明,谁能把握科技**所催生的新产业崛起先机,谁就能在竞争中**一步。
“历史上中国科技经济曾经在世界上遥遥**,四大发明就是中国人的杰作。为什么到了现代突然大大落后了?”广东省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韦东庆认为,“西方的历次工业**,从蒸汽机到电力机车到上世纪的信息技术,中国都没有跟上。在这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中国不应该再错失这个机会。”
对中国,这一次机缘难得。种种迹象显示,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开始进入科技**活动的活跃期,在有些领域已经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主要依靠自主**求发展,进而向产业发展制高点进军的阶段,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对广东也一样。今年初,陈清泰、吴敬琏等一批重量级专家应广东省委、省政府之邀深入珠三角调研后就敏锐地建言,广东当前正处于发展转型的“临界点”,除了原有加工制造业向产业链**提升外,在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平板显示和半导体照明等领域产生新兴产业集群的希望很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邓江年博士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走过了西方国家产业发展历程的早、中期阶段。目前,广东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国际金融危机又创造了与全球经济同步的跨越式机遇。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机遇,是广东未来能否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性抉择。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圈定了近期重点突破的领域,并出台含金量极高的扶持政策。
“新兴”之惑:只靠市场能换来技术吗?
但是有一种担忧,始终贯穿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那就是如果在这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浪潮中,广东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将再次处于产业链低端,成为新兴产业的国际“代工厂”。
且看:作为“扛起建筑节能大旗的建筑”,珠江城令世界瞩目,但整个建筑中使用的节能材料和产品中进口却占了绝大多数;在新材料领域,广州改性塑料(12350,-60.00,-0.48%)产业规模国内*大,但除少量合成树脂外,原材料大量依靠进口或者来自外省市;在节能环保产业,广东城市垃圾的中转、压榨、脱水、分离过程中使用的机器,都不是自己的;而**电子信息业,广东是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的制作基地,但一直以来“缺芯少屏”的问题严重制约产业链的发展……
过去30多年,中国用“市场换技术”,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国家实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世界**大经济体,但在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能源资源被快速消耗的巨大代价。而且,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惯性,让“中国制造”长期在低技术含量和低利润的产业链低端徘徊。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受原创性技术太少的掣肘已经愈发明显。以无线通讯为例,中国在2G、3G的产业化应用上,已经向发达国家交了上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学费”。一个LED大型企业如果没有外延和芯片制造技术,一年要向美国、日本等国家支付两三亿元的购买费,成本比自己生产高出30%至40%。
对此,陈清泰一针见血地指出,产业升级的本质意义是在产业链上的升级,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产品的升级换代,都应该走出低端制造环节。对于新兴产业来说,关键是发展模式升级,主要依靠自主技术来源和本国资本提高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掌控能力。
如何避免再次滑入“低端制造”的怪圈,是中国、更是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法绕过的重要课题。
“产业化”之辩:怎样的生态才能孕育产业发展的温床?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除了谋求技术的制高点外,产业化是成败的关键。
11月在深圳召开的高交会上,一家物联网企业向人们展示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台电脑,可以轻松控制家里的冰箱、洗衣机包括微波炉的所有电器。然而,拥有这一先进技术的企业面临的*大尴尬,却是寻求不到一个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如何将这些“看上去很美”的技术尽快实现商业化,形成利润和持续**的能力,是横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面前的又一座屏障。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动汽车。无论头上有多少光环,新能源汽车“其实就是一辆车”,无论多热心环保的人,面对价格高昂的新能源汽车都会掂量下荷包,更没人愿意去买一辆“能量耗尽后却难以找到充电站”的电动车。
以什么方式和路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成为下一轮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敢为人先的广东人正在摸索方向。
以广东重点突破的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为例,比产值规模占国内半壁江山更令人欣喜的是,广东省LED照明产业在部分技术领域实现了与世界同步,同时广东引入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全新的产业发展机制和支撑体系。一是标准先行,率先发布并实施国内头个LED路灯标准。二是官、产、学、研紧密结合,政府财政支持带动企业投入数十亿元研发资金,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三是金融**,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助推LED产业突破资金瓶颈,保障了生产、消费和金融三方利益的*大化和风险的*小化。由此,广东LED产业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爆发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是新兴技术,这取决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高风险产业,仅有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技术**、金融**、商业模式**等合力驱动。只有集聚各方资源,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形成从源头**到市场化应用的“**链”,才能建造一个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从而孕育出真正**新时代技术**风暴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