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但一些国家却“捷足先登”,通过相关国际标准的研究制订,将中医药“去中国化”,如称其为“东方医学”、“东亚医学”等。
加快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进程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正式落户上海,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中医药从“国家标准”迈向“国际标准”获得了可喜突破。
潜移默化提升文化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的同时,“软实力”也日益增强。在中华文化提升全球影响力过程中,中医药堪称一大法宝。
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沈远东教授说,随着人类**谱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现代医学无法完全解决健康问题,传统医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2008年世卫组织北京**发布,呼吁各国政府将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卫生体系。
作为传统医学的代表,中医药“简、便、验、廉”,广受欢迎。在世界各地,中医诊室、中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灸、***的“神奇”功效也得到普遍认可。
“文化认同往往源于直接的日常生活”。中医药直接服务于健康,很多外国朋友就是从中医药开始接触中国文化,继而又对中医药所依托的独特理论和哲学思想产生了兴趣和喜爱。
“被异化”屡有发生
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却因为“标准化”未跟上,而面临不少阻碍,甚至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国家和地区自行举办的中医培训机构,缺乏相关资质,一些人仅“学”了几个月的皮毛,就开设中医诊室自称“中医”,乱用中医诊法、滥用***的现象不少。如某国进口中药原料“附子”,所谓“中医师”却不懂附子有轻微毒性,必须经过规范的泡制,而是因其有“温阳”功效直接让病人服用;还有某国**肺炎时大量用小柴胡,结果均酿成严重后果。
“中医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中药也讲究多种药剂配伍、互补,对使用量有严格规定。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国际标准,一些地方不正确地使用中医诊法和**,造成**后果,脏水*后却泼在了中医药身上。”沈远东说。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看到了中医药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对针灸、中药、基础术语等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在此过程中,“非中国化”甚至“去中国化”的倾向屡有抬头。如某医疗组织给穴位命名,既不是音译也非意译,而是简单地“编号”,所谓“1号穴、2号穴”,完全背离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辨经取穴”的理念。又如一些国家在制订的标准中,将以中医药为母体和主体的传统医学体系命名为“东方医学”、“东亚医学”,中医药的原创性和民族特点在这种大而化之的命名中消失了。
面对中医药的种种被“异化”现象,由我国主导制订国际标准,已刻不容缓。
掌握标准的“话语权”
有专家指出:“中医药不同于冰箱、手机等,国际标准的制订不仅与经济利益有关,而是攸关中国文化精华的传承和民族自豪感的发扬,中国理应发挥主导作用,掌握根本的话语权。”同时,只有依托中国悠长丰厚的中医药传统、环境和资源,制订的国际标准才可能**地体现中医药精髓,对���医国际化起到正本清源、去芜存菁的作用。
据介绍,“十一五”规划中,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已被列入了国家战略。去年9月,有“技术领域联合国”之称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我国提案,成立了传统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并由我国承担秘书处工作。日前,位于上海的秘书处已经启动工作,积极筹备将于今年6月在我国举行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次全体大会。“我国现有27项中医药国家标准、209项行业标准,秘书处将从中选择已经成熟的,利用合理程序推进为国际标准。”秘书处工作人员说。
标准化与中医强调个性化**的传统是否冲突?沈远东表示,祖国传统医学要在继承中**发展,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是必由之路,而标准化则是这一结合的基础。同时,自主制订国际公认的标准,可使我国中药出口从过去以原料、半成品为主,转为高附加值的成品出口,对相关的产业是一个重大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