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噬菌体展示系统比较熟悉,它能够从复杂的文库中分离出编码不同功能的多个基因。然而,原核细胞存在限制,特别是展示蛋白的折叠和翻译后修饰,因此研究人员迫切希望开发出真核的展示系统。在过去的十年,基于杆状病毒的展示策略-即在病毒表面展示外源肽段或蛋白-逐步建立,并经过体外和体内应用的评估。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一直以来广泛用于外源蛋白的表达。它的克隆技术简单,病毒产量高,且昆虫细胞的环境提供了真核所需的翻译后修饰。病毒衣壳的表面修饰实现了特异的靶定。这种修饰能增强病毒与多种分裂和非分裂哺乳动物细胞的结合以及进入,并产生展示抗原的抗体。此外,该技术还能修饰细胞内行为,比如重组纳米颗粒的运输,这个特征与定向的基因或蛋白运输高度相关。在这一期的冷泉港实验方案中,ChristianOker-Blom及其同事详细介绍了杆状病毒展示和基因运输系统。
通过修饰主要的包膜蛋白gp64,可改变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的向性和转导效率。此外,AcMNPV的主要衣壳蛋白vp39提供了兼容的融合伴侣,能在病毒衣壳上展示外源蛋白。这些特征,再加上报告基因如GFP位于哺乳动物启动子的转录调控之下,实现了在体外哺乳动物细胞中监控转导效率。杆状病毒展示策略及方法详见下文,目前可免费阅读。
Creation of Baculovirus Display Libraries
本期冷泉港实验方案中另一篇免费的protocol是关于蛋白相互作用的。重组蛋白、抗体、小分子或核酸作为亲和试剂,是一种简单而强大的策略,来研究蛋白与诱饵的相互作用。与Westernblotting相比,质谱分析扩展了相互作用物的鉴定,能够在复杂的混合物中检测数千种蛋白。然而,灵敏度增加也会带来问题,如何从背景噪音中分辨特异的相互作用。
来自Broad研究院的Shao-EnOng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来实现蛋白/诱饵间特异相互作用的灵敏检测。在定量蛋白质组学中,标有稳定同位素如13C及15N的蛋白的MS信号可鉴定出,并相对未标记的蛋白进行定量。比较目的诱饵相对对照诱饵的富集,就能在大量非特异相互作用中实现蛋白/诱饵的特异相互作用的灵敏检测。详见下文:
Unbiased Identification ofProtein-Bait Interactions Using Biochemical Enrichment andQuantitative Prote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