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上海海洋大学稻田种养新技术吸引众非洲国家

本报讯(记者 钱滢瓅)本报曾报道的上海海洋大学“稻田种养新技术”,如今已经走出**。日前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世界水产养殖大会上,中国稻田种养技术在西非的应用引起多个国家的兴趣。
   
“1+1=5”理论诞生
   
   作为国内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稻田种养新技术”*初在辽宁盘山试点成功。采用这一技术,让辽宁盘山县的科技示范户们尝到甜头:稻谷增产5-17%、亩产100g以上的商品蟹25kg,稻田经济效益提高1.5-2倍。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为此,领衔这一项目的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专家、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提出了“1+1=5”的新理论,即“水稻+水产=粮食**+食品**+生态**+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种养技术走出**
   
   出人意料的是,这套技术不仅受国内农户的欢迎,对提高发展中国家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同样有效。
   
   西非的马里,水稻面积数万公顷,有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两条河流流过,水量充沛,灌溉系统良好,但水稻产量仅300千克/亩(一季),由于当地水费贵,农民种植水稻的效益不高。而罗非鱼仅在极少量池塘中饲养,鱼价约合人民币17元/公斤,吃鱼是一件**的事。
   
   2009年6月,上海海洋大学刘利平博士参加美国国际发展署南南合作项目“马里灌溉系统可持续发展项目”,在王武教授的指导下,在马里实施“稻田种养新技术”。
   
今年有望再推广
   
   中国专家组织农户开挖鱼沟鱼凼,将罗非鱼放入稻田中饲养。结果,鱼、稻同样实现互惠互利,罗非鱼有除草、除虫、松土、施肥的能耐,既提高水稻产量,又减少使用农药。而且,罗非鱼还能**稻田中的孑孓,对抑制疟疾流行有重要作用。
   
   去年11月,刘利平博士再次前往马里,和当地官员现场验收了稻田种养技术,在800平方米的水稻田收获了106千克的罗非鱼,稻田增收效益超过50%。
   
   今年1月,刘利平第三次前往非洲,总结了2009年的经验,并做了新年计划。今年,马里水产总局准备将成功经验推广至马里的三个地区,示范面积预计超过1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