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的获奖名单中,有3个人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们既不是教授,也不是研究员,甚至不是**工程师,而是普通的工人和农民——他们是 上海宝钢的工人王军、沈鼓集团的工人杨建华和江苏东强股份 有限公司董事长、农民发明家王子纯,分别摘得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工人和农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始于2006年。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设立工人农民科技**评审组,在保证国家科技奖励条件标准和 水平的基础上,对工人、农民科技**成果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巧合的是,在那一年的获奖名单中,同样有两名工人和一名农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们是上海宝钢的工人韩明明、一汽大众的工人王洪军和河南滑县农民企业家李官奇。
其实,这些普通工人、农民完成的科研成果水平可并不普通。
——杨建华获奖的“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 技术”,完成了我国 风机行业的一次重大工艺**,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使他所在的沈鼓集团成为我国**拥有这一制造技术的企业。
——王子纯获奖的“高性能铁路数字信号电缆的研发与产业化”,具有高性价比和**可靠等优点,在许多重要铁路干线的电气化建设中广泛使用,为我国铁路提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军获奖的“高强度全密封精整矫直机支承辊技术”,与进口设备相比,改进后的支承辊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可以多次修复使用且无需多次添加润滑剂,既可节约成本又能降��工人的劳动强度。
王军说,能发明这项技术,与自己的经历大有关系。
1985年,19岁的王军从上海海丰中学考入上海宝钢总厂技校,学的是钳工。两年的学习,光锻炼技能就占了一半时间。
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做的东西由于精致、漂亮,常常被老师拿去收藏,并作为优良作品给下一届的同学当样板,而他自己竟然没能留下那个时候的任何“手工纪念品”。
工作以后,他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显露出来,由于身在一线,他更加如鱼得水。“在钢铁厂,一线的工作往往又脏又累,但这恰恰是发现问题和创造新东西的好地方,因为只有在一线才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
王军说,要是不在一线,他肯定发明不了这项技术,更不用说获奖了。
与王军一样,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杨建华也是一线技术工人。与王军不同的是,他是铆工。他的发明“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在业界获得高度评价。
据了解,鼓风机、压缩机机壳长期以来一直采用铸造成型技术,该技术存在着铸造成本高、质量不可靠、生产周期长的缺点。
从1992年起,杨建华就开始钻研焊接机壳的技术。经过反复研究、摸索以及近30台样机的尝试,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焊接机壳“一、四拼装法”的拼装操作规范。目前,该项制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鼓风机、压缩机机壳生产制造中;所有国家重点项目的核心设备机组的鼓、压风机机壳,也全部采用该项制造技术。
此前,这项技术垄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而如今,连发达国家的制造商都纷纷找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生产。
对比两位工人发明家,王子纯则是江苏省颇有名气的自学成才农民发明企业家。据说,他搞发明20多年,一共拥有发明**23项、实用新型**21项,他的公司所制造的产品,大批量进入国内电信营运公司和铁路公司,特别是铁路信号电缆,广泛应用于京沪、京广、京九等铁路大工程。
王子纯对他的事业充满期盼,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打算在做强做大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继续研发具有世界前沿技术的**产品,为强国富民尽绵薄之力!”本报北京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