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化学学科院士新增6名(院士简介)

宋礼成 有机化学家。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1937年7月生于山东济南,籍贯山东济南。196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79-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

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在金属有机原子簇化学方面,提出了合成铁硫硒碲原子簇化合物的多种新试剂、新反应及新合成方法,发现了双蝶状铁硫络盐的形成反应和双等瓣置换及环化等瓣置换反应,展示了合成桥连及大环四面体簇合物的新方法。设计合成了唯铁氢化酶“三铁三硫”模型物,含光敏剂卟啉环系的模型物,为进一步研究催化产氢功能奠定基础。提出了适于合成富勒烯金属有机物单一导构体的“松散”配体交换法。获2005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2004年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等多项奖励。

张 希 高分子化学家。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65年12月生于辽宁本溪,籍贯湖南长沙。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9年、1992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

主要从事聚合物的各种组装技术研究。发展了基于分子间不同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组装方法,实现了多种构筑基元的有序组装,并用以制备有机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基于弱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构筑了稳定的组装体系;通过微环境调节,制备了可逆功能超分子材料。基于单分子力谱技术,研究聚合物体系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为从单分子水平认识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及组装驱动力提供了实验依据。获1998年香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段 雪 应用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1957年1月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4年和198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并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围绕“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开展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控制主客体结构,发展了阻燃抑烟材料和红外吸收材料等系列插层结构材料;提出了成核晶化分离的工艺思想和系列插层组装方法;设计了旋膜反应器,实现了晶粒尺寸窄分布控制并大幅度缩短了成核时间。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实践,实现了插层材料万吨级工业化。获国家发明授权30余件和美国授权2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赵东元 物理化学家。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63年6月生于辽宁沈阳,籍贯河北卢龙。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0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英国《材料化学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结构和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研究。发明了SBA-15等介孔材料。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疏水和亲水的比例,合成了17种三维孔穴结构的、大孔径的、立方相的介孔分子筛。提出了单元分步组装机理,将无机介孔材料的合成扩展到有机组成体系。提出了“酸碱对”概念,合成了一系列非硅氧化物介孔材料。提出了热处理和提高孔壁的交联度的方法,改进了介孔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和表面酸性。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杜邦青年教授奖等多项奖励。

柴之芳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9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1980-1982年由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科隆大学任访问学者。

长期致力于放射分析化学方法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铂族元素放射化学中子活化方法,发现了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地质界线铂族元素丰度特征及其多种化学种态,丰富和发展了地外撞击理论;倡导并建立了分子-中子活化方法,实现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多种微量元素化学种态的研究。还将核方法应用于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纳米**性和核反应快中子谱等研究。获2005年放射分析化学和核化学领域奖George von Hevesy奖、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高 松 无机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1964年2月生于安徽泗县,籍贯安徽泗县。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8年、1991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将分子设计合成、实验表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分子固体中磁性离子的相互作用、磁弛豫、磁有序等与结构的关系。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系统发展出设计分子磁体的一些新思路和新途径;在一些弱作用体系发现外磁场依赖的磁弛豫行为,得到例同自旋单链磁体等,有助于揭示分子磁性的量子本质。获200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苏公网安备 320505020004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