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一起了解ELISA的发展史


自从70年代初,ELISA**被介绍到病毒检测中以来,它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在此领域的许多用途中,它已成为*主要的检测方法。ELISA的基础是抗体与抗原之间的高度特异性反应。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各种抗原和抗体的检测,而且成为病毒、细胞、**等分离和纯化的有效工具。

1971年,Engvall和Perlmann发表了有关直接酶联**吸附试验的开创性文章。他们将抗原吸附在聚苯乙烯微量板孔中,然后加入特异性抗体。清洗后,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体,*后加入底物,根据颜色反应即可判断有无**反应的存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ELISA。

1978年,Buehler和Hood使用碱性磷酸酶(AP)标记抗体,以检测抗AP的抗体。这是间接酶联**吸附试验的一种变种,主要用于检测**反应的试剂。

1979年,Wallac公司推出了以荧光素为底物的酶联**吸附试验法,这为定量ELISA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各种新型标记物的出现,如碱性磷酸酶、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使得酶联**吸附试验既可定性又可定量。

1980年以后,先后出现了许多改进的ELISA方法。如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一步法测抗体等。一步法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快速ELISA方法,其原理类似于双抗体夹心法,不同的是仅用一种酶标抗体既可完成两个步骤的显色反应。另外,还有间接夹心法测抗原、间接一步法测抗体等。

1983年,Wallac公司在生产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分析系统时,为了简化操作过程和缩短测定时间,发明了一种一步法荧光酶联**吸附测定(ELISA),称为超灵敏荧光酶联**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Fluorescent Assay, ELIFA)。

近年来又出现了以生物素与亲和素系统为标记物的ELISA法。亲和素是一种分子量小、生物活性强的糖蛋白,可与4个生物素分子结合。由于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之间的结合力非常强(Ka=1015),使得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系统成为一个极好的放大系统。另外,该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颜色稳定时间长。常用的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是采用链霉亲和素或生物素直接包被载体,而不用酶标抗体或酶标抗原。因为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结合力非常强,在孵育过程中能显著地减少背景干扰,提高了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该系统的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的作用时间非常短,只要孵育几分钟就能完成结合过程。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是一个非均相系统。当将反应体系从非均相系统转移到均相系统时,就会产生放大效应。例如,用生物素标记抗原与亲和素包被的微孔板结合后,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生物素蛋白(链霉抗生物素蛋白或羊抗生物素蛋白)进行反应。当抗原与生物素标记的抗体结合后,就可通过链霉亲和素的放大作用和荧光标记的抗生物素的结合使信号得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