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化”玻璃——对于这个听着就结实的名字,人越来越熟悉。门窗、幕墙、桌椅、电器、地板……钢化玻璃制品越来越多。由于破碎后不会形成刀状的尖角,钢化玻璃还被冠以“**玻璃”的美称。
但是,越来越多的自爆事件提醒人们,钢化玻璃制品是悬在头顶、放在身边的“不定时飞弹”。
自爆不可控 无人买单?
仅以近半个多月为例,各地报刊报道的钢化玻璃自爆事件就有:
8月10日,浙江杭州体育场路凯喜雅大厦钢化玻璃门自爆,员工小葛左臂与小腿被炸伤,缝了五针。
8月20日,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篁园服装市场6号门采光层多块钢化玻璃突然爆裂,10岁的小政(化名)屁股上被割出一道10厘米长的口子,12岁的小强(化名)被砸到小腿,多处神经、肌腱、血管、骨头被割断。
8月20日,湖南长沙赖先生一家吃午饭时,钢化玻璃餐桌突然爆炸,女儿小腿被划伤。
……
钢化玻璃为何爆炸?
“温度变化、受力不均是钢化玻璃爆炸的外部原因;而硫化镍的因素则是爆炸的内部原因,是钢化玻璃的特征,是不可避免的。”玻璃专家、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西安告诉《科学时报》。
钢化玻璃在加工过程中,经过600摄氏度高温加热,然后突然冷却,玻璃中的硫化镍颗粒等杂质在温度变化时会膨胀或收缩,在玻璃内部引发微裂纹,从而可能导致自爆。
据记者了解,一般在钢化玻璃制造后1~3年内自爆现象多发,之后自爆概率很小。
在我国,从几十米高落下的“玻璃雨”已经多次伤人,从300米高空坠落的钢化玻璃碎颗粒所产生的落地力度甚至相当于小鸟在空中撞上飞机的力度。
“飞机有因钢化玻璃自爆而紧急迫降的,汽车窗户玻璃也有自爆的。现在国内外科技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降低爆炸概率。”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玻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龚健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那么,谁来为钢化玻璃爆炸的伤者买单?
在义乌玻璃飞弹中受伤的小强,术后小腿大部分功能保下来了,但一些细小的血管神经没法修补,将来走路时仍会留下后遗症。
赵西安坚称,容易自爆是钢化玻璃的特点。
“厂家没有责任,商家没有责任,物业也没有责任。”
自爆率****?
自爆事件真的“冤无头,债无主”?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黄富强质疑,我国钢化玻璃爆炸率居高不下存在质量原因。他指出,美国、欧洲、日本的摩天大楼不比少,但自爆率比低得多。“千分之三,这个自爆率也太高了。”黄富强说。
对于黄的质疑,赵西安承认不同厂家质量标准有差异,自爆率也会有不同。
但赵强调,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同。他举例说,澳大利亚曾经做过实验,3万块玻璃5年时间内爆炸了300多块,爆炸率达到1%以上。
“玻璃技术并不比国外差,之所以爆炸新闻比国外多,用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国外半钢化玻璃使用得多,爆炸概率有所下降。”龚健说。
半钢化玻璃的强度是普通玻璃的2~3倍,自爆率极低,且碎裂以后一般不会整体塌落。钢化玻璃的强度是普通玻璃的4~6倍,强度增加了,但爆炸概率也上升了。
然而,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质检总局与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四家单位2003年联合发布的《建筑**玻璃管理规定》**条指出:钢化玻璃、夹层玻璃及由钢化玻璃或夹层玻璃组合加工而成的其他玻璃制品属于**玻璃;而单片半钢化玻璃、单片夹丝玻璃不属于**玻璃。违反使用规定的,就会给予相应的处罚。
“2003年的规定出台以后,凡是要使用半钢化玻璃的建筑都需要经过专家论证会讨论,经过批准才可使用。”赵西安无奈地说。
此外,我国玻璃幕墙的高保有量也使自爆事件数量上升。目前我国幕墙使用量达2亿平方米,占世界幕墙建筑总面积的85%,其中玻璃幕墙占1/3。
钢化玻璃何去何从?
虽然钢化玻璃存在自爆风险,但几位专家都指出,由于其具有采光好、分量轻、抗老化性强的特点,仍然是目前难以替代的透明可视建筑材料。以幕墙为例,也可以用金属或者塑料材料,但金属材料没有玻璃的采光性好,塑料则容易老化。
如果钢化玻璃不得不用,真的没有办法避免“玻璃雨”的发生?
赵西安的观点是“没有****的玻璃”,“任何玻璃都有风险。现在科学技术仍然无法鉴定哪块玻璃会爆,什么时候爆”。
虽然如此,目前仍然有方法可降低钢化玻璃自爆概率。龚健介绍说,可以使用含硫化镍结石较少的上等玻璃原片;或对钢化玻璃在生产工艺中提前进行引爆或均质处理;或在玻璃上贴防爆膜;也可以控制单片钢化玻璃的应力均匀性,避免应力过大等。
其中,对于被很多商家推荐的防爆膜,赵西安还提醒记者:防爆膜用4~5年后也会老化失效。
龚健说:“要想彻底解决建筑玻璃自爆伤人的问题,可以像小汽车前风挡玻璃一样,在幕墙、窗的外立面采用半钢化或钢化玻璃复合夹层的办法。这样一来,外立面玻璃是一片组合一体的钢化夹层玻璃,即使钢化玻璃自爆了,也不会掉下来对行人造成危险。”
但是赵西安对记者说:“夹层玻璃成本比单层钢化玻璃成本高很多,谁会用?”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幕墙禁用半钢化玻璃的不合理规定应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