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直属高校连续第三年陆续公开年度预算。在32所教育部直属985高校公布的预算表中,结转经费规模巨大,令人瞩目,总额为464.02亿元,校均达到14.5亿(去年同期为12.2亿)。结转经费“**”仍然是浙江大学,数据达到惊人的47.63亿元(去年同期为46.58亿元)。前三位的另外两所高校为清华大学(43.14亿元)和北京大学(34.25亿元)。总体而言,多所高校上年结转经费高企,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
何谓结转经费?占高校总预算多少比例算正常?
所谓结转经费是指以前年度预算已经开始执行但尚未完成、本年仍需按原规定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通俗地讲,就是上一年度预算列出来,但是没能花完的钱。一般情况下,高校编制预算不能超出上级所批准拨款的范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基本原则,二级单位只能被动执行学校所下达的预算。不大会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作为事业单位也不能再参与融资和负债经营。中国大陆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占总办学经费的比重为25%-30%,科研项目的周期为1-5年不等。大致测算下来,结转经费占总预算比例在10%以内是比较正常的。据表1统计,结转经费占比在10%以下的高校只有4所,比例在20%以上的高校则达到20所之多。其中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7所高校占比在30%以上。
多数985高校上年结转经费增幅明显,哪些高校增幅高?
从数据来看,跟2013年同期相比,部分教育部直属985高校2014年的结转经费总额只有小幅增长,32所高校的结转经费总额出现了6.1%的小幅回落。但是2015年结转经费又出现了22.79%的明显增幅。排除四所数据异常的院校(表1),共有16所高校的上年结转经费增幅达到10%以上,其中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兰州大学5所高校增幅在100%以上。复旦大学2015年的结转经费是2014年的2.9倍,四川大学为2.6倍。探寻其中的原因,一是部分高校启动了较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学校筹集了大量基建经费留待本预算年度支出;二是部分高校是因为科研经费总量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三是高校巡视力度加大,部分高校小心翼翼,不敢花钱。
年复一年往下转,985高校的钱为啥花不完?
经过进一步了解,985高校结转经费的主体部分包括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等科目。由于大部分科研项目任务并非年内完成,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很难做到当年完成。而重点建设经费及其过渡经费的地方配套部分,在很多省市是滞后的,这就造成了高校账面上普遍存在较大数额的沉淀资金。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认为,结转经费高企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或者预算执行过程碰到政策瓶颈等问题;二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合理造成了科研经费支出困难。笔者调查了多位高校财务人员,普遍认为结转经费居高不下也反映了部分985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高。
近年来,985高校结转经费居高不下引起了国家财政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2012年以来,财政部门就开始大力推动高校用活沉淀资金。2015年11月国家启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旨在通过改革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然而近一年来,各种管理政策继续将高校视同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苛刻的管理严重抑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校财务工作对外疲于应付繁琐巡视和审计,对内折腾教师填表、贴票、写说明、开证明。从而导致高校陷入一方面钱不够用,另一方面大量钱又花不出去的“怪圈”。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都在呼吁,不能用行政或工程思维考量科教经费使用,国家政策也在逐步调整,但是一旦进入执行层面,政策又开始“打架”,岂不怪哉?
表1:教育部部属985高校近三年年度结转经费情况对照表
作者: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