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电气时代数字化浪潮 施耐德电气助力配电网智能升级
日前,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举办“数字化开关站(暨集互联互通配电设备、区域控制和资产管理移动运维平台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发布会。会议期间,施耐德电气与来宾共同探讨了世界能源新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向众多行业企业、专家、媒体展示了旨在助力配电网智能升级的“数字化开关站”,以及其在北京市供电局丰台分局的成功实践。
应对能源挑战,拥抱数字化进程
当前,城镇化、数字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正在快速提升社会对于能源消耗的需求,人类面临着****的能源挑战。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能源事业部负责人乔轶才在会上指出:“虽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但在能源使用方面,施耐德电气是乐观主义者。我们认为,充分利用**技术,并采用完全不同的思维、设计、构建方式,把握新的能源世界中的机遇,就能共同应对能源困境,开创未来。随着一个更加电气化时代的到来,这些机遇就存在于全新的能源世界的‘3D’进程中,即数字化(Digitized)、低碳化(Decarbonized)、分散化(Decentralized)。”
在电气化的大趋势下,2020年中国用电量预计将达到6.8-7.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6%到4.8%[1]。面对能耗增长和各类新能源不断接入电网,配电网升级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配电网的升级改造对现有配电网的**性与可靠性、执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A+目标区域年平均断电时间执行指标需要从1.5小时减少至5分钟;因执行能力受限和网络复杂程度上升,平均每人需要维护的开关站数量增加30%;受制于设备,新技术无法迅速部署与创造价值等。面临这些挑战,现有配电网的数字化升级势在必行。
面向未来的开关站:智能化的便捷之道
当前,物联网正在驱动运营技术(OT)和信息技术(IT)的融合,依托物联网之力,施耐德电气提出了“**,无处不在”理念,以推动关键细分市场的革新。活动期间,施耐德电气现场展示了面向电网数字化转型推出的“数字化开关站”。作为施耐德电气**路线图付诸实践的具体体现,“数字化开关站”实现了从互联互通的配电设备、区域控制到应用、分析与服务的多层级**,可帮助A+目标区域降低至少30%的停电时间,并进一步完善运维资源分配,让每一位运维人员能够独立管理的开关站数量达到40个。
此次发布的“数字化开关站”拥有的四大能力,可加速推动电网的智能化进程,实现更加便捷的运维管理:
**,一二次融合化。设备真正做到一二次融合化,解决了一二次设备寿命不同期的问题,从而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
**,中低压一体化。打通了从用户表前到低压设备,从低压网络到中压网络的整个配电网络,避免重复投资和硬件软件的不兼容问题,整体提高配网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第三,移动运维数字化。基于一二次融合的设备和中低压一体化的网络,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移动运维和主动运维,进行及时的故障预警与有效的预防性维护。通过对故障点的提前预知,以及提前排除以规避可能发生的大面积停电,来实现电网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提升运维工作的效率,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运维管理的整体水平;
第四,能源互联化。让用户终端的能源互联网与配电网实现更好的交互,以实现未来需求侧响应的需求。
对此,中国电科院专家杨红磊表示:“我很赞同施耐德电气进行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因为配电设备种类繁多,运行环境复杂,配电系统难以进行设备运行工况的实时监测。如果进行有效的信息融合与集成,将有助于掌握设备检修和运维情况,进行全过程管理,也为下一步电网的改造提供依据,有力地降低了成本,延长设备的生命期。”
助力供电系统实现A+指标
此次发布会还展示了施耐德电气“数字化开关站”在北京市供电局丰台分局的成功实践,通过预知预检和管理系统帮助其随时掌握设备情况,采用移动端运维系统进行故障定位,将顺序控制系统运用在现场操作中,大幅降低传统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操��**指标及可靠性。在该方案的助力下,北京市供电局丰台分局管辖区域内某居民区获得了更加可靠、**、可持续的供电,停电时长也大幅缩短。同时,该方案也为北京市供电局丰台分局**实现A+目标(国家电网2020考核指标:A+地区停电时长不超过5分钟/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国内销售事业部北方区负责人李继敏表示:“很高兴今天能与各位嘉宾分享施耐德电气在数字化、低碳化和分散化趋势下的智能配电实践。响应国家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号召和市场变化,我们通过无处不在的电网**,协助客户优化资产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也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我们愿意与各位合作伙伴和客户携手探索能源新世界中的机遇,拥抱可持续未来。”
[1]《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