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件蓝色(没错,是蓝色)的裙子风靡整个世界,掀起了人们关于裙子颜色的看法,有人说是蓝黑色的,有人说是白金色的,这一偏见甚至到了影响家庭以及友谊的地步。
如今,日本一位心理学家创造了另外一种能够对心理造成偏差的“伪彩色”图案。他将一张关于草莓的照片中的红色像素全部变成灰色像素,有趣的是,我们依然认为它是红色的。
来自命理馆大学的Akiyoshi Kitaoka称他所创作的图片中没有红色的像素存在,这与人们的一贯偏见相反。
不过,既然有人认为该图片中仍然存在红色像素,那就免不了要通过PS的方式检测一下。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一张对比图,分别是未加修改的原始图片以及将红色像素转化为黑色像素的新图片。
这种视觉上的“骗局”是颜色恒定感的一个鲜活的例子。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大脑对颜色的印象是在基于某种特定光照的基础上形成的”。简单地说,我们认为的不同颜色其实是不同波长的光照。
用相对复杂点的话来讲,不同的波长会激发我们眼睛中三种不同来兴的受体,进而激活大脑内的三种不同的视觉**。这一信号与其它的线索结合起来形成我们对颜色的感知。
这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技巧,它能够使得我们的大脑随时感知光照的变化。
例如,在阳光充足的晴天,环境中的短波长光线相对较多,也就是我们对蓝色的感知的形成,而这种光线与篝火、月光以及灯光等都是不同的。
晴朗光照下的物体会散射出更多短波长的光线,当它进入我们眼中时产生的颜色印象与晚上物体散射出的光线是不同的。
相应地,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了能够主动忽视颜色光线的能力。“当蓝色光线过多时,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地将所有的蓝色波长的光线都当做环境光线,因此会相应地增强红色的感知”。这种现象使得我们有能力在室外或室内环境下保持看到颜色特征是一致的。
但这种固执的颜色处理能力有时候反而会造成偏见。
当然,对于这幅草莓图片来说,不止颜色在起作用。我们还通过阴影以及线条灯信息辨别其纹理,因此会“草莓一样的物体”,因此,大脑会不自觉地增加红色的印象。
这一有趣的试验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个物体,随着环境光线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而我们的大脑还是会恒定地将其认为是同一件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