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似乎所有的疫苗接种都是需要肌肉注射,如上市的狂犬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等等,但此接种方式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医疗耗材,也往往会伴肌肉酸痛、肿胀等**反应,同时注射剂型无疑对于惧怕打针的人来说也是一项挑战。近几年,研究员积极探索、研发非肌肉注射的疫苗方式,如2020年8月我国头个上市的国产鼻喷剂流感疫苗。
回顾疫情肆虐的当下,我国2020年开始**积极攻克疫苗难关,**研发上市的灭活病毒及腺病毒新冠疫苗也是通过肌肉注射,诱导身体**系统产生血液中的抗体而达到近**成效,其有效率可达70-80%。据国家卫健委5月28日通报,国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超过6亿剂次,预计年底接种率可达80%。在注射型新冠疫苗获得如此成功外,我国吸入用新冠疫苗的研发进程也向前迈了一大步。
2021年7月26日,由**科学院**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领衔研制的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Ad5-nCoV)顺利通过Ⅰ期临床。
该疫苗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呼吸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模拟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径,激发黏膜**,这种**是通过肌肉注射所不能带来的。该吸入用疫苗临床成果刊登于权威杂志《柳叶刀-传染病》,这也是全球头个公开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临床实验结果。此篇文章的发表再此为中国医疗防疫功绩栏中又新增一壮举与荣耀。
该研究表明,雾化吸入接种疫苗**性好,无肌肉注射局部**反应,仅需1/5肌肉注射剂量即可达到1剂肌肉注射的相同细胞**反应水平,肌肉注射后28天采用雾化吸入用疫苗可加强**效果,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提高民众的接种意愿。
本项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开放、随机的一期临床研究,在武汉中南医院招募了130位中国参与者,按照性别和年龄分层,随机分配到5个接种组:HDmu高剂量气雾组(28天间隔,接种两次雾化Ad5-nCoV [2×1010病毒颗粒]),LDmu低剂量气雾组(28天间隔,接种两次雾化Ad5-nCoV [1×1010病毒颗粒]), MIX肌肉注射及气雾组(28天间隔,混合接种[首先肌肉注射5×1010病毒颗粒,后雾化增强接种2×1010病毒颗粒]),1Dim低剂量肌肉注射组(单次接种肌肉注射5×1010病毒颗粒) ,2Dim大剂量肌肉注射组(2次接种5×1010病毒颗粒)。主要评估接种后的**性、耐受性以及**原性。
研究发现,**次或加强接种7天后,两种疫苗途径显示出不同的**性。130名参与者有62为至少出现1次**事件,多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与接受气雾剂疫苗接种的参与者相比,肌肉注射的参与者发生严重的**事件更多。*常见的系统性**反应为发烧(27%),**(15%),疲劳(13%),而呼吸道相关的**事件(如咳嗽、口咽疼痛,肿胀),在气雾剂和肌肉注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68)。
研究员们在基线及接种Ad5-nCoV疫苗后的第14天和第28天评估刺突糖蛋白受体结合域(RBD)结合的IgG、IgA、SARS-CoV-2中和抗体浓度。发现与气雾剂相比,肌肉注射接种可以产生更高浓度的RBD结合的IgG、IgA、SARS-CoV-2中和抗体,但在气雾剂接种后的第28天,RBD结合的IgG、IgA、SARS-CoV-2中和抗体浓度上升,男女均呈相似的中和抗体反应。Ad5-nCoV 在肌肉注射和气雾剂吸入后均诱导了一系列细胞**反应。MIX肌肉注射及气雾组表现出更高的中和抗体水平。
综上所述,气雾剂疫苗与肌肉注射疫苗有相似的保护功效,且对18岁以上的成年无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只需要通过雾化吸入,就可以完成疫苗接种,获得黏膜**、细胞**和体液**的三重保护,显著提高已经注射疫苗人群的多重**效果,抵御新冠病毒的变异。同时,该疫苗剂量相对很低,间接大幅度提高了疫苗的产量,不需要注射器也可以有效解决锐器的医疗废物处理等问题,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推广使用。
目前吸入用疫苗正在有序推进二期临床试验,接下来,研究人员将继续进行与时间赛跑,积极申请该疫苗的紧急使用,共同造福于国内人民。(生物谷 bi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