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深圳碳交易满年:635家企业碳排放下降370万吨

 
      碳交易并非**目的,而是节能减排的经济杠杆。深圳碳市场开市一年来,节能减排成效究竟几何、碳价多少企业才有减排动力、未来碳交易对于节能减排的提升空间还有多大,显然值得探讨。
 
  近日,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的南方低碳研究院发布的深圳碳排放交易体系一周年(中期)报告提到,截至5月30日,深圳碳交易体系首批纳入管控的635家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10%,为该市完成“十二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下降21%的目标做出了贡献。报告认为,深圳碳交易体系结构性减排初显成效,制造业结构中低碳强度、低能耗行业占比上升。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认为,上述成果不能完全归功于碳交易,但又不可否认碳交易起到的作用。
 
  碳排放强度何以下降
 
  根据上述报告,2013年,即深圳碳市场头个履约期内,被纳入监管的635家管控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基期(2011年)下降了370万吨,下降率约为11%;与此同时,制造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792亿元,增长率为29%,因此万元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较基期下降了0.13吨/万元,下降率达23%,超出城市“十二五”年均碳强度下降要求。据深圳发改委碳交办主任周全红透露,广东省要求深圳市“十二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21%。
 
  另外,深圳2013年预签发配额为3300万吨,能源部门占比47%,非能源部门占比53%,在缺乏重工业的深圳,数家传统电厂成为碳排放主力军。在保持目标碳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深圳头个履约期实际签发配额总量略少于3000万吨,较预配额减少约300万吨。前述报告认为,煤电比重下降亦是原因之一。
 
  从数据来看,深圳碳交易元年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似乎成效显著。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对此,陈海鸥表示二者存在关联,但万元工业增加值碳强度的下降不能完全归功于碳交易。“有没有碳交易企业都会做节能减排,只是力度、时间点、决策可能会受影响。”在她看来,这一成效是深圳市政府近年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结果,而碳交易只是多种政策中的一环。
 
  深圳碳市场去哪儿
 
  随着后来者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及重庆等碳交易试点城市的崛起,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在建立国内统一碳市场的趋势下,未来谁会“坐庄”颇具看点。
 
  由于管控总量低于对手,深圳碳市场交易量正在被赶超。
 
  数据显示,深圳的配额总量约为上海的四分之一、广东的十分之一,如果单纯拼现货交易,深圳显然不是对手。另外,目前深圳年排放总量约为8000万吨,3300万吨被纳入交易,比例约40%,因此,总量扩容既不现实也无意义。
 
  陈海鸥表示,深圳碳市场未来将在碳金融、衍生品方面积极拓展,把市场做好做精,做出活跃度和流动性成为其主要目标。“首先是交易所自身能力建设,加快市场主体培育,特别是吸引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提升流动性和活跃度。”她举例称,深圳碳市场当前流动性率仅为约1%,正常交易市场至少在5%~10%,因此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截至目前,深圳碳市场共有机构投资者6家,个人投资者543人,交易方式包括现货交易、电子竞价和大宗交易等。但碳金融和衍生品市场尚无实质性进展。
 
  在陈海鸥看来,当前不少投资者正在观望深圳碳市场头个履约期的成效,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和深圳发改委等看来,头个履约期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未来深圳碳市场的发展。“如果我们履约不认真,投资者购买的配额出不去,谁还敢来参与?”陈海鸥称。
 
  在交易量不占优的情况下,深圳试图谋求在期货等领域**已不是新鲜事。在6月10日举行的一场碳交易论坛上,来自上海、天津、广东、湖北的碳市场负责人均表达出在该领域发力的意愿。只是在未来碳市场可能“一统天下”背景趋势下,话语权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
 
 
 
 
 
 
 
 















 
关键词:碳排放,碳,排放
源自《中国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