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创中国色谱科学从无到有、从平常到辉煌的一位领军人物,卢老先生将50余载的宝贵光阴奉献给了色谱研究,为中国色谱学及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乃至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色谱学在大连化物所研究基地的奠基人。
“我是集体中的一个小兵”
2006年8月7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卢佩章院士80华诞学术报告会及庆祝会”在大连化物所礼堂举行,一摞红色封皮的厚重大书摆在礼堂入口。“这本《难忘的岁月——卢佩章80岁生日回顾》,生动地诉说了中国色谱事业发展的历程。”一名工作人员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封皮说。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发来贺信,汪尔康院士、陈洪渊院士特地赶来做学术报告,20位中青年色谱界精英也分别做了报告。坐在台下排的卢老先生含笑聆听。作为先驱者,卢佩章院士满怀欣慰,中国色谱研究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跻身国际**。
“色谱简单地说就是有颜色的谱带,比如我们把胡萝卜汁倒进色谱柱中用溶剂淋洗,就会分出六七个有颜色的层带,每一层就是一种化合物。还有,我们靠色谱分析,发现了香烟里有5000多种化学成分,就连一瓶茅台酒里,��有900多种化学成分。”卢佩章院士把一项高深的技术向记者娓娓道来。在卢佩章院士和弟子同事的回忆中,在手中的《难忘的岁月》的铅字中,卢佩章院士的科学人生清晰地展现出来……
1949年9月,卢佩章放弃了上海同济大学助教的职位,怀着科技报国之志奔赴大连,走进了当时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前身——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当时,很多人连“色谱”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但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累积,终于在我国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设计出了我国台体积色谱仪,用这台机器分离一个样品的速度,由原来的30多个小时缩短到不足一小时,很快国内的石油化工企业都采用了他们研制出的色谱分离技术。这一开创中国色谱学先河的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关注,1956年,刚刚30岁的卢佩章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作了我国篇气相色谱研究的学术报告。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的骄傲,卢佩章和他领导的小组负责浓缩铀及扩散分离过程中的气体分析这一核心技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也没休息过,研制了三代机器,为国家节省了上亿元资金。“简单地说,就是在把同位素235也就是浓缩铀从同位素238中分离提取过程中,监控气体氟化铀的纯度,连百万分之一的杂质都不能有,否则就会爆炸。”面对记者的“无知”,这位大科学家用60个字做了简明解释。多年后,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朱道乾在一篇回忆中写到:“卢佩章院士是当时题目组的负责人、我们的主心骨。就是在‘文革’时期,工作也没有停止。‘外面打枪打炮,室内灯光明亮’。为取得高浓氟气,我们当时三个人连续倒班一个多月,干得腿发软,吃的是大饼子加白菜萝卜,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干劲。”张玉奎院士回忆说:“卢老师中间曾被抓进牛棚,我们遇到心里没数的时候,就想办法把老师从牛棚接出来请教。”
色谱在核潜艇上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核潜艇可以在水下连续航行数月以至一年以上,艇上空气如何净化、再生及解决含氧量是制约各国核潜艇技术发展的一大要素。卢佩章等人接受了为我国艘核潜艇密封舱气体分析的紧急任务,随后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船用色谱仪。
“文革”结束后,年过半百的卢佩章率领团队研制成功了细管径的高效液相色谱柱,当时曾独步世界,西方国家直到两年后才研制成功。卢院士还领导了色谱专家系统工作,通过软件,普通操作者也可以完成以往科学家才能做到的复杂的色谱分离技术,这无疑是色谱研究中的一场**。
卢佩章回首往昔,无限感慨:“我们确实做了一点工作,但这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我从事了55年的科学研究,深刻的体会就是,我是集体中的一个小兵。”
“看到他们干出成绩,比自己成功还高兴”
我国的色谱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现在大连化物所色谱研究生队伍已近200人,色谱仪等设备总价值一亿元。卢佩章院士的弟子中有7名已是博士生导师。22岁即到所和他共同工作,后又协助其带研究生的张玉奎也于200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昨天在报告会现场,卢佩章院士由衷感慨:“看到他们干出成绩,比我自己成功还高兴。”“卢院士弟子并不是特别多,但挑大梁成为国际色普界有名专家的多。”大家这样评价。
“我们当时怕得要命。”卢院士的弟子许国旺研究员告诉记者。“他对想要做的研究思路非常清晰,一个电话把我们这些学生叫到家里,把想法告诉我们,边讲边录音。之后我们带录音机回去,反复琢磨试验。有时候,他晚上布置任务,**天一大早就来检查,你说我们能不害怕吗?可正是这种压力、信任和机会,才成就了我们的今天。”许国旺说,卢佩章早打开了中国色谱界走向世界的大门,一方面他带队到国外交流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另一方面把国外名家请进来。“我记得1979年11月届中德色谱会议在大连棒棰岛宾馆召开,那时连暖气都没有,德国专家和我们一样穿着厚棉袄甚至披着毯子开会。频繁的国际交流让我们大开眼界,进步很快。现在我们很多色谱专家和国外名家平起平坐。”
卢佩章挑选学生,看重的是其**能力。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关亚风回忆说:“那时卢院士告诉我,如果方法和思路是别人都想到的,那么只要实验员照本宣科做实验就好了,还要博士生干什么。博士生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戴朝政是卢佩章院士招收的批硕士生,他考试成绩在物理化学方面是出色的,而外语不及格,因而要由导师做后的决定。就在此时,戴朝政的工作单位给卢院士来信,要卢院士千万不要收这个不听话的学生,因为他“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但卢佩章偏偏喜欢他的“不听话”,破格录取了他,而戴朝政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的慧眼。
卢佩章把培养年轻一代作为历史的责任,不仅注重培养年轻人严谨的学术思想和**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卢院士说,他的导师张大煜院士对我的影响大,帮助大,他教育我科学家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心。“我牢记心中,我不相信一个只追求个人名利的人,能在科学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