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温标发展过程
日期:2024-12-22 21:51
浏览次数:2705
摘要:
现在通用的国际单位制中温度以开尔文(K)表示,这个温度单位也是基本单位。严格说来,温度单位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温标问题。热学发展史中出现过华氏温标、列式温示、兰氏温标、摄氏温标、气体温标和热力学温标等。热力学温标是1848年开尔文首先提出的,由热力学温标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具有*严格的科学意义。其余几种都属于经验温标,其共同特点是人为选择某一特定的温度计和若干温度固定点来定义温标,因此缺乏客观标准。这些经验温标已成为历史,但跟现代的温标仍有一些渊源关系。
华氏温标是德国人华伦海特(D.G.Fahrenheit)大约在1710年提出的,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温度至今还在英、美等国民间流行。
列氏温标由列奥缪尔(R.A.F.Reaumur)于1730年提出,规定水的冰点为零度,水的沸点为80度。列氏温标在德国曾一度流行。
兰氏温标由英国人兰金(Rankine)提出,其定义为
tR=tF+459.67
实际上兰氏温度是以**零度为计算起点的华氏温度,以0R表示之。现在科技界已很少采用。
摄氏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萨斯(A.Celsius)在1742年提出的。他原来的方案是以水的沸点为零度,水的冰点为100度。次年法国人克里斯丁(Christian)把两个标度倒过来,就成了现在通用的标度。
以气体温度计标定温度所构成的气体温标*接近热力学温标。由于气体温度计的复现性较差,国际间又协议定出国际实用温标,以统一国际间的温度量值,国际实用温标几经变革, 为此定出的温度尽可能接近热力学温度。
早在1887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就曾决定采用定容氢气体温度计作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础。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铂电阻温度计等作为温标的内插仪器,并规定在氧的凝固点(-182.97摄氏度)到金凝固点(1063摄氏度)之间确定一系列可重复的温度或固定点。
1948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国际实用温标作了若干重要修订。例如,以金融点代替金凝固点;以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代替维恩定律;引用更**的常数值;计算公式更为**;光测高温计的测量限值扩大等等。
1960年又增加了一条重要修订,即把水的三相点作为**的定义点,规定其**温度值为273.16(**),以代替原来水冰点温度为0.00摄氏度(**)之规定。而水的冰点根据实测,应为273.1500±0.0001K。采用水的三相点作为**的定义点是温度计量的一大进步,因为这可以避免世界各地因冰点变动而出现温度计量的差异。
1968年对国际实用温标又作了一次修订,代号为IPTS-68。其特点是采用了有关热力学的*新成就,使国际实用温标更接近热力学温标。这一次还规定以符号K表示**温度,取消原来的符号(K),并规定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标的**温度单位**相等,摄氏温度t=**温度T-273.15(**)。
1975年和1976年分别对IPTS-68作了修订和补充,把温度范围的下限由13.8K扩大到0.5K。 但还是出现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实验中不断发现IPTS-68在某些温区与国际单位制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偏差甚大。
1988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推荐,第十八届国际计量大会及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作出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采用重新修订的国际温标,这一次取名为1990年国际温标,代号为ITS-90,取消了“实用”二字,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温标已经相当接近于热力学温标。和IPTS-68相比较,100摄氏度时偏低0.026摄氏度,即标准状态下水的沸点已不再是100摄氏度,而是99.974摄氏度。
显然,ITS-90的实施会给精密温度计量带来好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标志.
华氏温标是德国人华伦海特(D.G.Fahrenheit)大约在1710年提出的,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温度至今还在英、美等国民间流行。
列氏温标由列奥缪尔(R.A.F.Reaumur)于1730年提出,规定水的冰点为零度,水的沸点为80度。列氏温标在德国曾一度流行。
兰氏温标由英国人兰金(Rankine)提出,其定义为
tR=tF+459.67
实际上兰氏温度是以**零度为计算起点的华氏温度,以0R表示之。现在科技界已很少采用。
摄氏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萨斯(A.Celsius)在1742年提出的。他原来的方案是以水的沸点为零度,水的冰点为100度。次年法国人克里斯丁(Christian)把两个标度倒过来,就成了现在通用的标度。
以气体温度计标定温度所构成的气体温标*接近热力学温标。由于气体温度计的复现性较差,国际间又协议定出国际实用温标,以统一国际间的温度量值,国际实用温标几经变革, 为此定出的温度尽可能接近热力学温度。
早在1887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就曾决定采用定容氢气体温度计作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础。
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铂电阻温度计等作为温标的内插仪器,并规定在氧的凝固点(-182.97摄氏度)到金凝固点(1063摄氏度)之间确定一系列可重复的温度或固定点。
1948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国际实用温标作了若干重要修订。例如,以金融点代替金凝固点;以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代替维恩定律;引用更**的常数值;计算公式更为**;光测高温计的测量限值扩大等等。
1960年又增加了一条重要修订,即把水的三相点作为**的定义点,规定其**温度值为273.16(**),以代替原来水冰点温度为0.00摄氏度(**)之规定。而水的冰点根据实测,应为273.1500±0.0001K。采用水的三相点作为**的定义点是温度计量的一大进步,因为这可以避免世界各地因冰点变动而出现温度计量的差异。
1968年对国际实用温标又作了一次修订,代号为IPTS-68。其特点是采用了有关热力学的*新成就,使国际实用温标更接近热力学温标。这一次还规定以符号K表示**温度,取消原来的符号(K),并规定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标的**温度单位**相等,摄氏温度t=**温度T-273.15(**)。
1975年和1976年分别对IPTS-68作了修订和补充,把温度范围的下限由13.8K扩大到0.5K。 但还是出现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实验中不断发现IPTS-68在某些温区与国际单位制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偏差甚大。
1988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推荐,第十八届国际计量大会及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作出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采用重新修订的国际温标,这一次取名为1990年国际温标,代号为ITS-90,取消了“实用”二字,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温标已经相当接近于热力学温标。和IPTS-68相比较,100摄氏度时偏低0.026摄氏度,即标准状态下水的沸点已不再是100摄氏度,而是99.974摄氏度。
显然,ITS-90的实施会给精密温度计量带来好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