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中国制造:向日本学什么

      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世界性能源危机,让战后刚刚恢复元气的日本经济模式遭遇了严重危机,不得不被迫走上产业结构的升级之路。如同日本的70年代初,产业结构升级也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们能向日本学习些什么呢?对此,采访了主要从事中日产业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敏女士。
      “首先应该学习日本的节能降耗经验。当时,日本在遇到能源危机时在迅速调整高能耗产业方面要比西方其他国家快,全力推进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比如说鼓励发明高技术的节能产品,推广节能产品的使用,在节能降耗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对一些高能耗产业减量生产缩小其产业规模等。”丁敏说。
      在日本,节能减排的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既有技术部分也有产业升级部分。而中国有些地方在压缩高耗能产业,而另外一些地方则开始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这样会形成能耗和污染的大转移,对于这些省市应该从节能环保、节约资源、扩大就业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评。
     “节能减排的目标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限产,应该是提高单位产值生产的能耗,降低单位产品生产的能耗,以此来衡量产业是否属于节能型的。实际上,对于单位GDP生产的能耗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企业而言,节能减排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跟国际同类产品行业相比较,其单位gdp生产的能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那就应该是一个优良的企业,没必要去减产。”丁敏表示。
      当时,日本经过高速经济增长所构筑的产业规模是超出日本本国经济需求的规模,其剩余的部分就一定要在国际市场上出口。通过出口换取外汇再进口自己经济循环所需要的能源等满足自身需求。丁敏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太高,所以很多国际上的专家认为中国这样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与大国不是太相适应。
     “因为小国一般由于自己的资源短缺,比较过度依赖国际贸易市场,要通过自身的产品出口优势到国际市场上去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就对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如果我们的高能耗产业完全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的,那根本无法减产压缩。而当时日本实际上是超出了自己的需求,大量出口在西方世界引起贸易摩擦,实际上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是弊端比较大的。”丁敏说。
       同时,丁敏认为,中国应该乘着这一轮调整采取一些有力措施转变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能力。日本有一些中小企业有相当优良的核心技术。我们可以借鉴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中小企业技术这两条经验来改变我们那种粗放型的经济模式。
       事实上,中国的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是比较薄弱的,在产业结构上是粗放型的。当然引进一些技术进行消化之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技术这是一条捷径,但是很多企业过于依赖拿来主义,仅仅是拿来别人的用,而不大在技术改善和研发上下工夫,比较急功近利。一旦没有国外这些技术的支撑,其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
       而与此不同的是,日本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有自身的核心技术,长期以来都比较支持有自身技术产权的企业。当然,中国也有一些有特色的转型模式。以温州为例来看,开始是制造*简单的打火机,一部分经营者从这个行业中跳出来去生产技术性更高的产品,按照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调整。按照市场规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样的见识是比较缺乏的,地方政府应该及时地指导企业并发挥相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