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斯时大于或等于0.6毫弧度,在星光下对人的识别距离为450米、对车辆为650米、对坦克为900米,重量仅1.9千克。③使用Ⅲ-Ⅴ族化合物(如砷化镓)光电阴极像增强器的微光夜视仪。由于它的量子效率高,对夜天光光谱响应较好,因而能提高作用距离,分辨率也较高。但由于只能做成平面阴极,尺寸也不易做大,因而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微光电视技术 在微弱的光照条件下(10(勒克斯以下)利用电视手段进行观察。其基本原理与工业电视相同,但灵敏度要求更高。它可在显像之前对信息加以适当处理,使图像质量得到改善。并可在一帧时间内积累信息以提高信噪比,还可供多人、多地点同时观察。缺点是耗电多,体积大,操作维护比较复杂,造价较高。微光电视主要由微光摄像机、监视器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微光摄像机常采用电子轰击硅靶摄像管。为了能在星光条件(10(勒克斯以下)下进行工作,一般还需要再耦合上**像增强器。此外,还有带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的视像管摄像系统,带三级像增强器的视像管摄像系统等。随着电荷耦合器件和电子轰击半导体电荷耦合器件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微光摄像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开辟了新的途径。
简史 1929年L.R.科勒发明了对���红外辐射灵敏的银氧铯光电阴极。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工程师P.T.法恩斯沃思和G.霍尔斯特提出了光电图像转换原理,为近代夜视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后,荷兰、德、美等国研制成红外变像管。后期,主动红外夜视仪开始用于实战。1936年,锑铯光电阴极出现后,开始了直接利用夜天光解决照明的微光夜视技术研究。但直到1955年A.H.萨默发明高灵敏度的多碱光电阴极之后,微光夜视技术才得到迅速的发展。1962年美国研制出用光学纤维面板耦合的三级级联像增强器,并制成实用的微光夜视仪,即所谓“星光镜”,1965~1967年曾用于越南战场。1962年前后,微通道电子倍增器研制成功。1970年研制成微通道板像增强器和相应的夜视仪,如美国的AN/PVS-2A等。1965年J.范拉尔和J.J.舍尔制成**个砷化镓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在此基础上,美国于1979年研制出用这种光电阴极带微通道板的像增强器和相应的夜视仪

1960年出现了微光电视,它实际上是微光技术与电视技术的综合利用,已广泛应用于地面、空中和海上的观察、监视和武器火控系统。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可追溯到1930年前后,当时出现了温度记录仪。40年代,出现了两种发展途径:一种是发展分立式的红外探测器,采用光机扫描的方法,将目标图像变换成视频信号;另一种是发展热释电红外摄像器件。前者发展比较迅速,性能也较好。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制出一台XA-1型长波红外前视系统,实现了实时成像。60年代,美国研制了对并行和串行快速扫描实时成像红外前视系统,随后在空军和**中大量应用。
展望随着夜视技术的发展,有些国家正在研制将各种夜视技术的长处综合在一起,并同其他侦察手段(如雷达、激光测距仪、毫米波成像器材等)结合起来,能同时在不同波段下工作的、主被动合一的组合夜视仪器。在固态成像技术方面,以新颖的电荷转移器件为图像传感和信号处理系统,用固体发光器件显示,实现固体自扫描的凝视型焦平面技术,也正在研究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