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北京节水**国内

北京节水**国内

再生水利用量从无到有,增加到6亿立方米,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7%%,超过了地表水用量。这则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奥运申办成功以来,北京积极应对连续九年干旱造成的水资源紧缺形势,坚持向观念要水、向科技要水、向机制要水,着力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不断完善适应北京水资源特点的节水型社会体系建设,取得的不菲成绩。通过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2001年至2008年,北京全市每年平均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强化管理推进集约利���

北京市在强化节水型社会管理为重点、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初步建立节水法规体系。陆续制定发布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北京市自建设施供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关于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加快淘汰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的通知》等地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0余部,初步建立了节水法规体系。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滑雪场、高尔夫球场、**洗浴、洗车等行业的节水管理规定,强化了特殊行业的用水管理。

**实行社会单位用水定额管理。在严格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全市所有非居民用水单位已全部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每年平均压缩用水计划指标3%%~5%%,此项管理措施累计节水1亿立方米。对用水单位实行按月考核、超用水预警、超定额累进加价的管理制度。仅2008年,全市共对1.38万户用水单位发出提示预警4.5万户次。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单位提高了用水效率。2001年到2004年,连续四次调整水价,综合水价从3.01元提高到目前的5.04元。对**洗浴、洗车等高耗水的特殊行业实行了高额水价,对再生水、中水等循环用水实行了政府补贴保障下的低额水价。利用价格机制,限制高耗水行业,促进再生水的广泛应用。

科技**促进节水器具普及。北京依托首都科研优势,大力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新产品。以节水技改示范工程建设,带动节水技术的**升级。市建委、水务、规委、工商、技术监督等八个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共同促进节水型器具的普及推广。由于节水型器具的大量上市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政策的落实到位,非节水器具已退出北京市场。目前,北京公共场所已基本普及节水器具,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2001年~2008年,实施节水技术改造980项,节水5300万立方米;推广园林节水微喷灌技术,节水1.2亿立方米;普及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420万套(件),节水1470万立方米。

宣传教育推动节水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将节水内容纳入中小学课本、评选百户节水家庭、推介五种节水先进模式、组织观摩节水工程等方式,节水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益行为,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节水活动中来。坚持节水型单位、小区的创建工作,全市已创建节水型单位7000余个,节水型小区1500余个,并从中涌现出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联勤部、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园)等诸多节水典型。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高效利用

为克服水资源紧缺的制约,北京加快了以水为主导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把节水指标纳入到首都经济发展的控制性指标体系之中,以用水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些措施包括:在郊区调整农业种植方式。全市取消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小麦种植由250万亩减少到50万亩,发展雨养旱作玉米85万亩。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全市85%%的农田实现节水灌溉,集中连片设施农业采用滴灌、微喷等先进节水技术。从2001年~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由93亿元增加到112.8亿元,用水量从17.4亿立方米下降到12亿立方米(其中用再生水2.8亿立方米),亩均新水用量176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68,做到了农业增产,用水负增长。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颁布产业用水定额,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小水泥、小造纸等27种传统工业退出北京生产领域,关停、搬迁焦化厂等188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建成亦庄节水示范园区。从2001年到2008年,全市工业生产总值由1063亿元增加到2693亿元,用水量从9.2亿立方米下降到5.3亿立方米(其中用再生水1.2亿立方米),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由同期的112.47立方米下降到24.1立方米,全市规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北京工业的用水连年保持零增长。


北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市用水量持续下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01年相比,全市总用水量由38.9亿立方米减少到35.1亿立方米(其中用再生水6亿立方米),新水用量减少了9.8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由2001年的137立方米减少到2008年的33.5立方米,是国内平均的1/7,单方水创造GDP由同期的82元增长到299元。北京在量水而行、以水定结构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下,向高效用水领域流动,以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拓展非常规水源推进循环利用

北京把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再生水、雨洪水的循环利用替代了部分新水,初步做到了优水优用、分质供水。

具体表现在: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从2004年起北京就把再生水纳入全市年度水资源配置计划中,确定了再生水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河湖和市政杂用的利用方向,利用量逐年加大,利用范围不断拓展。工业方面,全市9座热电厂生产冷却用水全部用再生水替代,年利用再生水量1.2亿立方米;农业方面,全市建有58万亩再生水农田,年利用再生水2.8亿立方米;环境方面,全市10余处湖泊、公园以及70%%以上的城区河道都已把再生水作为其主要水源,年利用再生水1.8亿立方米;市政杂用方面,再生水用于绿地浇灌、道路冲洒、施工降尘等,年利用再生水2000万立方米。与2001年相比,北京的水源构成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北京地表水利用量由11.7亿立方米减少到5.7亿立方米,地下水利用量由同期的27.2亿立方米减少到23.4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则从无到有,增加到6亿立方米,占到全市总用水量的17%%,超过了地表水用量。再生水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水源。

推进雨洪水循环利用。北京通过倡导党政机关带头、社会广泛动员、奖励资金支持等措施大力推进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在确保防汛**的基础上,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收集、滞蓄、利用雨洪水资源。市区开展透水铺装、绿地蓄渗、建蓄水池等工程,用于绿化、洗车和环境用水。城市下游建成雨洪滞蓄区,郊区利用坑塘、沟渠、洼地拦蓄雨水,改善了环境,回补了地下水。全市共建成雨洪利用工程1200余处,年综合利用雨洪水4500万立方米。

奥运筹办7年来,北京的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节水型社会体系更加完善,各项节水指标基本达到国内较高水平。更为可喜的是,北京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融入了筹办奥运的点点滴滴之中,为绿色奥运的理念添加了新的注解。所有新建设的奥运场馆均采用了节水技术、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和雨水利用技术,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率100%%,年利用雨污水达200余万立方米。去年4月起,将清河和北小河再生水厂提供的高品质再生水引入84公顷水面的奥运湖,年利用再生水300余万立方米。可以说,北京节水型社会不仅为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绿色奥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再接再厉全力攻坚

按*新的建设计划,南水北调引江水进京将推迟到2014年,这使未来六年北京的水资源紧缺形势更加严峻。

2009年是北京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攻坚之年,北京节水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严格执行考核制度、用水预警制度及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严格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万元GDP耗水再降5%%。按照2014年水资源的配置计划,实行总量控制、农业负增长、工业零增长、生活适当增长的原则,今年全市计划用水35.8亿立方米,社会单位按定额核定下达用水指标,比上年压缩6%%。

二是做好非常规水源替代工作,年利用再生水达到6.5亿立方米。在市政杂用、建筑工地施工降尘、环境、工业等方面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和数量。中水公司、排水集团要加快再生水输配工程建设,促进大型绿地、高尔夫球场、郊野公园、农业灌溉的再生水替代。园林绿化部门加大市区绿地浇灌使用再生水的工作力度,增加再生水浇灌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东南郊水网配套设施建设,完成京郊再生水灌区配套工程10万亩。

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按计划完成40家“三高”企业的退出任务,同时要积极发展节水型的**优势产业。以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新发展农业节水灌溉10万亩。

四是推广节水示范典型,完成166个节水型单位(社区)创建。

五是适时调整水价,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价体系,充分体现紧缺资源的价值,*大限度发挥水资源效益。六是建立健全节水奖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