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电流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测量原理一.主要测试功能:(见表1)
CT(保护类、计量类)
|
PT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伏安特性(励磁特性)曲线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拐点值
|
• 自动给出5%和10%的误差曲线
|
• 变比测量
|
• 变比测量(电压法电流法兼容)
|
• 极性判断
|
• 比差测量
|
• 比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相位(角差)测量
|
• 极性判断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一次通流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交流耐压测试
|
• 二次绕组测试
|
• 二次负荷测试
|
• 铁心退磁
|
•二次绕组测试
|
|
• 铁心退磁
|
|
表1
触摸屏电流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测量原理二 主要技术参数: (见表2)
表2
触摸屏电流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测量原理三. 产品硬件结构
3.1.面板结构: (图1)
3.2.面板注释:
1 —— 设备接地端子
2 ——U盘转存口
3 ——打印机
4 ——液晶显示器
5 ——过流保护(功率)开关
6 ——主机电源开关
7 ——P1、P2:CT变比/极性试验时,大电流输出端口
8 ——S1、S2:CT变比/极性试验时,二次侧接入端口
9 ——K1、K2:CT/PT励磁(伏安)特性试验时,电压输出端口,电压法CT变比/极性试验时,二次接入端
10 ——A、X :PT变比/极性时,一次侧接入端口
11 ——a、x :PT变比/极性时,二次侧接入端口
12 ——L1、L2:电压法CT变比/极性试验时,一次接入端
13 ——D1、D2 :二次直阻测试
14 ——主机电源插座
触摸屏电流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测量原理四.操作方式及主界面介绍
4.1、主菜单 (见图2)
开机之后默认进入CT测试,CT测试主菜单共有“励磁”、“负荷”、“直阻”、“变比极性”、“角差比差”、“交流耐压”、“一次通流” 、“数据查询”、“系统设置” 、“PT”10种选项。
PT测试主菜单共有“励磁”、“负荷”、“直阻”、“变比极性”、“角差比差”、“交流耐压”、“数据查询” 、“CT”8种选项。
触摸屏电流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仪测量原理五.CT测试
5.1、CT励磁(伏安)特性测试
在CT主界面中,点击“伏安特性” 选项后,即进入测试界面如图4。
(1)、参数设置:
励磁电流:设置范围(0—20A)为仪器输出的设置电流,如果实验中电流达到设定值,将会自动停止升流,以免损坏设备。通常电流设置值大于等于1A,就可以测试到拐点值。
励磁电压:设置范围(0—2500V)为仪器输出的设置电压,通常电压设置值稍大于拐点电压,这样可以使曲线显示的比例更加协调,电压设置过高,曲线贴近Y轴,电压设置过低,曲线贴近X轴。如果实验中电压达到设定值,将会自动停止升压,以免损坏设备。
(2)、试验:
接线图见界面,测试仪的K1、K2为电压输出端,试验时将K1、K2分别接互感器的S1、S2(互感器的所有端子的连线都应断开)。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功率开关,选择“开始”选项,即开始测试。
试验时,上方白色状态栏会有提示“正在测试”,测试仪开始自动升压、升流,当测试仪检测完毕后,试验结束并描绘出伏安特性曲线图。
注意:图4中“校准”功能:主要用于查看设备输出电压电流值,不用于互感器功能测试,详情见附录一。
2)、伏安特性(励磁)测试结果操作说明
试验结束后,显示出伏安特性测试曲线及数据(见图5)。该界面上各操作功能如下:
打 印:点击“打印”后,先后打印伏安特性(励磁)曲线、数据,方便用户做报告用。同时减少更换打印纸的频率,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励磁数据:点击“上页” 、“下页”即可实现数据的上下翻。
保 存:点击“保存”选项,按下即可将当前所测数据保存,保存成功后,状态栏显示“保存完毕”。并且可在数据查询菜单中进行查看。
误差曲线:点击“误差曲线”选定后,屏上将显示伏安特性试验的误差曲线的设置,设定参数后,选择5%或10%误差曲线即计算出的误差曲线。
自定义打印:程序会按照表格中的10个电流值进行打印。
以下四项为误差曲线计算时的设置项:
额定负荷 :CT二次侧额定负荷。
额定二次 :CT的二次侧额定电流
ALF :准确限值系数,如:被测CT铭牌为“5P10”,“10”即为限制系数。
5% :自动计算出5%误差曲线数据并显示误差曲线。
10% :自动计算出10%误差曲线数据并显示误差曲线。
5.2、CT变比极性试验
进入CT变比极性菜单后首先选择测试方式,对于套管CT,或者一次阻抗过大无法升电流来测量变比时,或接线位置过高不便携带沉重的电流线连接时,请选择电压法。
1:电流法变比极性测试。
1)参数设置:
进入测试界面见图6。
一次侧测试电流: 0 ~600A,测试仪P1、P2端子输出的大电流;
二次侧额定电流: 1A或5A。
2)试验:
CT一次侧接P1、P2,CT二次侧接S1、S2,不检测的二次绕组要短接,设置二次侧额定电流及编号后,合上功率开关,选择“开始”选项,试验即开始。
上方白色状态栏会有提示“正在测试”,直至试验完毕退出自动测试界面,或按下”停止”人为中止试验,装置测试完毕后会自动停止试验,试验完成后,即显示变比极性测试结果。可以选择 “保存” 、“打印”及“返回”选项进行下一步操作。
仪器本身的同色端子为同相端,即P1接CT的P1,S1接CT的S1时,极性的测试结果为减极性。
2:电压法变比极性测试。
1)参数设置:
在CT主界面中,选择“变比极性”后,进入测试界面见图7,设置二次侧额定电流: 1A或5A。
2)试验:
CT一次侧接L1、L2,CT二次侧接K1、K2,不检测的二次绕组不用短接,设置二次侧额定电流及编号后,合上功率开关,选择“开始”选项,试验即开始。
误差曲线说明
根据互感器二次侧的励磁电流和电压计算出的电流倍数(M)与允许二次负荷(ZII)之间的5%、10%误差曲线的数据中也可判断互感器保护绕组是否合格:
1)在接近理论电流倍数下所测量的实际负荷大于互感器铭牌上理论负荷值,说明该互感器合格如图26数据说明;
2)在接近理论负荷下所测量的实际电流倍数大于互感器铭牌上的理论电流倍数,也说明该互感器合格如图26数据说明;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荷应满足5%误差曲线的要求,只要电流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小于5%误差曲线允许的负荷,在额定电流倍数下,合格的电流互感器的测量误差即在5%以内。二次负荷越大,电流互感器铁心就越容易饱和,所允许的电流倍数就越小。因此,5%误差曲线即n/ZL曲线为图9所示曲线。在图26中例所示(所测保护用CT为5P10 20VA):其中5为准确级(误差极限为5%),P为互感器形式(保护级),10为准确限值系数(10倍的额定电流),20VA表示额定二次负荷(容量)。电流倍数为10.27倍(接近10倍)时,所允许的二次负荷为27.19Ω,大于该CT的额定负荷20VA(20VA/1=20Ω),通过该数据可判断该互感器合格。另外,在二次负荷为19.58Ω(接近20Ω) 所允许的二次负荷为27.19Ω,大于该CT的额定负荷20VA(20VA/1=20Ω),通过该数据可判断该互感器合格。另外,在二次负荷为19.58Ω(接近20Ω)时,所允许的电流倍数为12.85倍,大于该CT的额定电流倍数(10倍),通过该数据也可判断该互感器合格。其实,只要找出这两个关键点中的任意一个,即可判断所测互感器是否合格。
如果10%误差不符合要求一般的做法有:
增大二次电缆界面积(减少二次阻抗)
串接同型同变比电流互感器(减少互感器励磁电流)
改用伏安特性较高的绕组(励磁阻抗增大)
提高电流互感器变比(增大励磁阻抗)
误差曲线计算公式:
M =(I*P)/N ZII =(U-(I*Z2))/(K*I)
I 电流 U 电压
N=1 (1A额定电流) I 电流
N=5 (5A额定电流) Z2 CT二次侧阻抗
P=20 (5%误差曲线 ) K=19(5%误差曲线.1A 5A额定电流)
P=10 (10%误差曲线 ) K=9 (10%误差曲线.1A 5A额定电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并掀起新一轮创作热潮。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应注重乡村文化的地域差异,结合乡村的民风、民俗和地形、地貌等地域性特征,实现地域文脉传承。近年来,一些高等艺术院校针对乡村生活实际,就公共艺术在地实践进行了尝试。
公共艺术在地实践,是通过对当地环境空间、人文习俗、日常生活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观察与社会调查,然后就地取材联合当地人开展的在地创作。它一般以两种形态呈现:一类是以物化的艺术形态,改变物理空间并激活空间价值;另一类是以事件化的艺术形态,展开与人、与社群的对话,促进社群与社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凝聚地方社群共同情感。值得强调的是,公共艺术在地实践不应是“一次性”的,而要留得下、留得住,持续释放活力。
在以物化的艺术形态融入当地环境,改变村民对艺术的认知、提升其审美能力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雨补鲁村开展的“艺术介入乡村”实践,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与其他村寨不同,雨补鲁村建在一个天坑里,进出村只有一条通道,许多老建筑被完好保存下来。在村落建筑和环境美化过程中,创作者遵循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现有材料和村民家废弃的生活物料,和村民互动,将公共艺术嵌入乡村。例如,利用当地农民收成后准备烧掉的油菜秸秆制作的《秸秆塔》,以及利用当地页岩创作的具有排水功能的《天坑地漏》等作品,都是通过艺术方式对当地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加工,做成的地景艺术。它们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很好地与当地环境相融相生,体现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价值。
四川美术学院“西南田野创作社”近年来在西南腹地展开的一系列实践,引发我们思考如何以事件性的艺术形态激活当地文化。西南田野创作社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体现出活动性强、辐射面大、影响力广等特点。例如,针对巴蜀腹地具有天然的群山屏障、保留了较好的原乡文明和大量乡村现场等条件,创作社在重庆北碚区蔡家镇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参与举办“复归:重庆**届国际现场艺术节”,该艺术节围绕西南民间竹编手工艺、蔡家草把龙、酉阳傩戏、巴渝橙香节等,举办了12个艺术互动实践工作坊和4场影像放映会,吸引百余位国内外艺术家、民间表演者、民间手工艺者与学生,创作了50余组在地艺术作品,掀起重庆市民对巴渝传统文化与互动艺术的关注热潮。在这种节庆式的艺术活动中,艺术家、人类学学者、“三农”专家等展开跨界研讨,与百姓一起,将乡村振兴话题,延展为有关生态环境、民间礼俗、乡村美育等各个方面通俗而有趣的思考。随着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创作社的创作方式也在拓展。例如,为更好地开掘位于重庆市九龙半岛的成渝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条铁路的工业文化遗产,创作社举办火车艺术节,除了创作大量在地性的艺术作品,还举行了坝坝舞、铁道剧场展演、铁路记忆故事分享会等多种有趣的活动,让三角道区域成为九龙半岛铁路工业文化旅游“打卡地”。
业界类似的实践还有很多,各具特色,且都体现出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所激发的活力。不管形式如何多彩多样,一系列成功实践的共同点是因地制宜,这也说明公共艺术要以恰当的姿态融入城乡空间,才能建立情感连接,促生城乡新生态,实现对地域文化精神的重塑,赋予地域文化以创造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