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编辑,尤其是化学化工类的图书编辑,经常会遇到“氨”、“铵”、“胺”这三个字混用和错用的情况。一些作者甚至编辑有时也不知该如何区分。特在此举例说明并分析。
(1)氨,读作ān,是氨气的简称,在自然界可独立存在,是氮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NH3。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可以用作制冷剂,也是生产硝酸和氮肥的主要原料。在早些时候,将氨气按一定比例溶于水,常作灌溉施肥用。组成的词语有:氨气、氨水、氨基、氨基酸。氨气、氨水、氨基酸的用法较为一致,一般不会用错。氨基,是氨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而形成的一价原子团(—NH2),应用较广。如:无机化合物中的氨化物,有机化合物中的胺、氨基酸等分子中都含有氨基。常用的还有亚氨基(—NH—)。
(2)铵,读作ǎn,是铵根的简称(即铵离子),在自然界不可独立存在。其化学式为NH+4,是从氨衍生出来的携带正电荷的原子团。铵相当于正一价金属阳离子,凡是含NH+4的盐叫铵盐。常遇到的词组有:氢氧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等,一般也不易用错。
(3)胺,读作àn,是氨分子中部分或者全部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生成的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独立存在。常遇到的词语有:伯胺、仲胺、叔胺。氨分子**有三个氢原子,有一个被烃基取代,称之为伯胺;有两个氢原子被相同或不相同的烃基取代,称之为仲胺;有三个氢原子被相同或不相同的烃基取代,称之为叔胺。它们的通式为:RNH2——伯胺、RNR′——仲胺、RNR′R″——叔胺。这是按照中国古汉语中“伯仲叔”排序的方法确定的称谓。有读者会问,伯仲叔季,有没有“季胺”呢?回答是:没有季胺,因为氨分子中总共只有三个氢原子能被烃基取代,所以不可能生成季胺;但有季铵盐。如果铵离子中的四个氢原子都被烃基取代,则生成的化合物就是季铵盐,其通式是R4NX。此时它已表现出铵根的化学性质,而不再像有机物伯胺、仲胺等。故我国化学家确定统一用“铵”字,这也是好多读者、编辑不解或常用错的地方,应多加留意。
*容易被编辑和作者用错的地方是胺类的衍生物。胺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具有极重要的生理作用。蛋白质、核酸、许多**、***和生物碱,是胺的复杂衍生物,都含有胺的官能团——氨基。切记,这里“氨基”用的是“氨”而不是“胺”。不要再想当然地认为是由胺衍生出来的,就要用“胺”字了。这和我们汉语的传统思维有所差异,也是*常用错的。类似的例子有:×××氨基、×××酰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