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科学搞得好不好,和仪器有关系,但是仪器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对科学仪器设备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资产或资源缺乏研究和认识,对于其所有权、使用权、共享权和管理权尚无明确可行的制度安排。
大家对仪器还存在一种“敬畏”心理,不敢也不愿在现有商品化仪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装的尝试。
通过多种形式的共享机制增进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价值,同时,还必须建立起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增值评价指标体系。
购买仪器是否合理,其核心标准是一般的和**的科学家都能从这些设备的使用中真正地获益。
“我们到底是用仪器搞科学,还是用科学搞仪器?”这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特聘研究员黄岩谊2年前在其科学网博客上所写的一篇博客的标题。
他在文章里写道:回国以后,我发现这些年国内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已经达到世界**了,在数量上也不显弱势,但许多仪器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用处,很多仪器摆放在装修豪华的实验室内,在专人负责下闲置,直到几年后更新时直接报废。
看来,科研仪器闲置实在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了。但日前媒体的一篇报道再次将人们的视线聚拢到了那些被闲置的仪器设备上。该报道称:一些科研单位对于仪器设备的态度是“只要拥有,别无他求”,由此带来的设备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一项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
尽管科研仪器闲置的现象并不新鲜,但它的“生命力”如此之强,不得不让人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如何才能让闲置的科研仪器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
——闲置背后的深层原因——
仪器的真正价值和科学维护被忽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段伟文认为,造成科研仪器闲置的深层次原因包括认识、评估、管理和制度上的一些误区。
“目前对仪器与科研的关系的认识往往缺乏整体观,脱离了科研实际”,段伟文说。他指出,一方面,孤立地强调仪器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高价格,简单地将其与先进的科研条件和高水平的科研挂钩,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仪器设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有效利用和共享;另一方面,见物不见人,重视仪器设备的购置而忽视其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化配置。
在国内读书时,黄岩谊总是幻想着世界上**大学里有着*先进的仪器设备,那里的研究人员因此可以做出让自己望尘莫及的工作。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后,那里的实验室震撼了他:“我的眼前像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整理过的博物馆的仓库,摆在我面前的许多仪器的服役期明显超过了我的年龄,和零散存在的一些现代仪器混搭在一起”。
在以后的工作中,黄岩谊慢慢体会到,仪器完全是为科学思想服务的,科学搞得好不好,和仪器有关系,但是仪器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国内的许多实验室堆放着世界上*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却做着与投入很不成比例的研究工作”。
仪器的使用权和共享权缺乏明确规定
在评估和管理上,段伟文认为,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固定资产的评估和管理层面,过于强调仪器的市场价格和财产价值等“死”的和必然折旧的价值,而尚未能对其运行价值、共享价值等“活”的增值进行评估和管理。
就制度而言,段伟文认为,目前对科学仪器设备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资产或资源缺乏研究和认识,对于其所有权、使用权、共享权和管理权尚无明确可行的制度安排。
——如何实现有效运转——
建立购置申请备案制度和公共调配托管制度
如何才能让闲置的仪器有效地运转起来呢?段伟文开出的“**”是,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科研实际建立起有助于改善科研仪器闲置的制度与机制。
首先,从入口着手,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课题申请环节,建立起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申请备案制度;要使这个制度得以运行,必须尽快建立起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基本信息数据库。
其次,应该在国内建立起科研仪器设备公共调配托管制度,充分发挥现有基础条件平台的作用,使闲置的仪器流动起来,*大限度地减少因课题完成和仪器更新等带来的浪费;其关键性的机制在于要建立起相应的托管增值机制,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共享机制增进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