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蓄电池的常见故障一、活性物质脱离及原因1 、比如充电电流过大。因极板活性物质的还原是从导电*好的栅架处开始的,大电流充电时,该处硫酸铅迅速还原,所以距栅架较远的硫酸铅来不及起化学反应,由于硫酸铅体积较大,故与内部已还原的活性物质间的附着力就差,所以易从极板上脱落下来。2 、充电终期电流过大。这样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剧烈地冲击极板表面,使已还原的比较松软的二氧化铅大量脱落。3 、经常性的过量充电。过充电的电流虽然不大,但因此时极板上硫酸铅已经全部还原为二氧化铅和铅,充电电池全部用到电解液上,这时产生的气泡虽不太多,但同样对极板表面产生冲击作用使活性物质脱落。4 、放电电流过大。此时化学反应激烈,会引起极板翘曲,从而造成活性物质脱落。由于活性物质脱落,会使极板短路,造成电池自行放电,必须将蓄电池拆开修理。
二、板硫化
蓄电池极板上产生一层导电**、白色的粗晶粒硫酸铅,正常充电时,不能完全使其转化为铅和二氧化铅,这种现象称为“硫酸铅硬化”简称“硫化”。粗晶粒硫酸铅堵塞了极板孔隙,使电解液渗入困难并增加了内阻,因而蓄电池容量降低。 极板硫化在充电时有下列现象:充电时电压迅速上升,过早发生“沸腾”,电解液湿度很快上升到 40 ℃以上,使用时电容量显著不足,且电压下降很快。
三、自行放电电流过大
蓄电池在不工作的情况下,逐渐消耗电量的现象称自行放电。自行放电不能完全避免,一般那认为每天消耗本身容量的1%-2%是正常的,如此超过此数值,为不正常自行放电。不正常自行放电原因:1 、极板材料或电解液有杂质,这样杂质与极板或不同杂质间就会产生电位差,形成闭合的“局部电池”而产生电流,使蓄电池放电。2 、隔板破裂,造成局部短路。3 、蓄电池盖上有电解液或水,使正、负极间形成通路而放电。4 、活性物质脱落,使极板短路造成放电。5 、蓄电池长期存放,电解液中硫酸下沉,使上部比重小,下部比重大,引起自行放电。要 减少自行放电,电解液必须力求纯净,使用中应经常保持蓄电池盖清洁,以免短路,如电解液不纯,需将蓄电池用标称容量的1/10 的电流放电至单格电压 1.7V为止,然后将电解液倒出,并用蒸馏水清洗干净,再换用纯洁电解液进行充电。
四、短路铅蓄电池的短路指铅蓄电池内部正负极群相连。1 、铅蓄电池短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开路电压低,闭路电压(放电)很快达到终止电压。b. 大电流放电时,端电压迅速下降到零。c. 开路时,电解液密度很低,在低温环境中电解液会出现结冰现象。d. 充电时,电压上升很慢,始终保持抵值(有时降为零)。e. 充电时,电解液温度上升很高很快。f. 充电时,电解液密度上升很慢或几乎无变化。g. 充电时不冒气泡或冒气出现很晚。2、造成铅蓄电池内部短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 隔板质量不好或缺损,使极板活性物质穿过,致使正、负极板虚接触或直接接触。b. 隔板窜位致使正负极板相连。c. 极板上活性物质膨胀脱落,因脱落的活性物质沉积过多,致使正、负极板下部边缘或侧面边缘与沉积物相互接触而造成正负极板相连。d. 导电物体落入电池内造成正、负极板相连。e. 焊接极群时形成的“铅流”未除尽,或装配时有“铅豆”在正负极板间存在,在充放电过程中损坏隔板造成正负极板相连。
另:单路短路 现象是突然失去启动能力:启动时,短路单格有电解液喷出。其原因是:单格短路后,使蓄电池电阻增加,电压降低,不能供出强大的电流,同时在短路处产生高温使电解液急剧受热喷出。这时如果打开蓄电池**阀检查,会看到电解液“发黑”,严重失效时无法修复。这时,蓄电池自行放电很快,有时充电后很快就没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