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讯:政策利好 换电模式未来可期
政策加持下,沉寂十余年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又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7月23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鼓励企业研发新型充电和换电技术,探索车电分离的模式应用。
一切都有迹可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新基建”时,将“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换电站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往前的4月23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规定,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
政策利好之下,车企纷纷行动起来。
北汽集团与国网电动汽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换电领域开展合作;蔚来汽车规划成立电池资产管理公司,推动车电业务分离;吉利汽车注册商标“易易换电”,推出换电车型……
尚不具备规模优势的换电模式,如何在市场中找准定位?换电模式的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因政策再次受到关注的换电模式,会有怎样的未来呢?
便捷与**并重车电分离模式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建设各类充电桩130万个。
但与此同时,整车成本偏高、充电不够便利等问题仍然突出。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主要有三种:慢充、快充以及换电。与另两种模式相比,换电模式*大的优点就是更加快捷。
7月28日央视新闻报道,北京的一个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内,车辆行驶到指定地点后,机械臂自动将电池取下,替换成满电电池。从车辆开始换电到出站驶离,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像这样一个换电站一共配备了28块电池,每天可以为400多辆车提供换电服务。
从换电的出租车司机手机上可以看到,这次换电共花费53.2元。换上电池后,出租车续航里程在250千米左右。每千米费用略高于用充电桩充电,但低于燃油车加油费用。
尽管换电模式的成本相比充电模式的成本要高一些,但节约了时间成本,所以对于出租车来说,效益还是有所增加的。“换电能保证**的运营里程,收入就能提升。原来充电的时候,**充两次电就耗掉四五个小时。”出租车司机赵振忠说。
换电模式之所以受到政策扶持,除了便利性,还与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有关。
顾名思义,车电分离就是把汽车与电池作为两个独立的商品。消费者可以买一辆不带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然后租用电池。
按照公开数据,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的40%左右。业内人士认为,在新能源补贴逐渐退坡的背景下,政府鼓励车电分离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用户购买成本,进而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
“换电模式的核心还是车电价值分离。电池是车辆价值*大的组成部分,换电模式不把高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是通过运营让电池循环使用,实现共享,来摊薄这部分成本。”北汽营销公司总经理李一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纯电动汽车销售一直面临电池效能衰减的问题。效能衰减后,用户只能更换电池,而更换成本又很高。车电分离模式可以让消费者把这个风险转嫁到车企身上。而运营商通过将电池梯次利用,降低电池的使用成本,将电池的使用价值*大化,规避电池使用不充分造成的巨大浪费,进而提升整体社会效益。
康迪电动汽车董事长胡晓明曾直言,换电模式可以解决电动汽车成本高、续航焦虑、充电难、寿命衰减、**风险五大问题。
**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坚持的底线。
针对去年频发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曾公开表示:“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自燃起火的主因之一。”相较于整车充电模式,换电是有序或可控场景的充电模式,有助于提升电池**水平。
成本高标准不一大规模推广仍受限
有政策支持、对车主友好,这些是否意味着换电模式能一路高歌猛进,带动新能源汽车“乘风破浪”呢?
目前来看,换电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边是持支持态度的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宁德时代等企业;另一边是持保守态度的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
实际上,特斯拉早在2013年就曾试水换电模式,并现场展示过耗时93秒的Model S换电技术。不过很快,在2015年,马斯克就宣布放弃换电模式,原因则是换电价格昂贵、用户体验不佳。昂贵的不仅是给用户增加成本的换电过程,换电站本身的建设和运维也是一笔高昂的费用。
同样因为成本问题铩羽而归的还有以色列公司Better Place。早在2007年,该公司就尝试推广换电模式,后来还与日产汽车、雷诺汽车签订了10万辆专属电动车的合作协议。然而持续的大规模投入,只换来缓慢的微薄收益,过高的成本让Better Place走入绝境,并于2013年5月宣布破产清算。
与之深度合作的雷诺汽车前CEO戈恩则直接表示,“换电模式是死路一条”。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整体成本的下降和新运营模式的出现,业界认为换电模式不仅丰富了新能源汽车能源补充方式,还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得更成熟。
车企对换电模式的热情逐渐高涨,一直坚持的北汽新能源、蔚来汽车近几年纷纷加大投入力度。
关于成本问题,北汽蓝谷营销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春风今年6月表示,北京出租车采用换电模式后,日均订单数量增长了25%,运营里程提升了38%,司机收入增加了30%;在换电站运营方面,单个换电站的投入大概为300万元左右,北汽新能源可实现两年半收回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北汽新能源换电模式针对的是出租车这个细分市场。建设面向私人用户的换电站,数量庞大、投资过高,很难产生规模效应。事实上,蔚来汽车尽管被视为成功案例,但仍未解决盈利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换电与充电并不冲突,能源补充不是非一即二的选择题,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实际使用需求对应不同的能源补充体系。换电和充电本质上应该是细分市场差异化选择,而不是能源补充方式体系内的对抗。
相比运营模式的盈利问题,电池标准不统一是换电模式大规模推广更大的障碍。不同企业的电池标准不同,很难通用。这个问题不解决,换电模式很难规模化发展。
但这并没有打击电池企业的热情。
动力电池行业的“老大哥”宁德时代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换电模式。5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宁德时代正在开发换电和电池维护业务。7月17日,宁德时代与北汽新能源签署车电分离项目合约,正式以电池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换电领域。蔚来汽车则表示计划成立一家电池资产管理公司,推动汽车与电池业务分离。
标准化进程正在推进。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政策。企业方面,北汽新能源与宁德时代、SK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卫蓝生态联盟”,也在努力推动换电行业标准化。
新模式的发展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换电模式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随着政策的支持、技术的进步以及标准的统一,相信换电运营模式也会日趋成熟。给它一些时间,未来依旧可期。